Collecting in the Icon Age: It's Impact on Collecting Practices
暫譯: 圖示時代的收藏:對收藏實踐的影響
Wilson, Paul, Tolmie, Peter
- 出版商: Springer
- 出版日期: 2025-06-28
- 售價: $6,590
- 貴賓價: 9.5 折 $6,261
- 語言: 英文
- 頁數: 274
- 裝訂: Hardcover - also called cloth, retail trade, or trade
- ISBN: 3031864697
- ISBN-13: 9783031864698
-
相關分類:
Information-management
海外代購書籍(需單獨結帳)
相關主題
商品描述
This book is about the impact of the 'Icon Age' on people's collecting practices. The Icon Age is when objects began to be represented on computer screens via icons. It focuses on how the Icon Age has affected how people do things associated with collections, from their inception to their disposal and everything in-between. It also looks at different kinds of collections and how they are managed across seven key collecting contexts: accumulations; libraries; filing-systems; archives; museums and galleries; private collections; and amateur collections. To inform this, studies were undertaken of how collecting was done across a range of diverse collections. The book also presents a taxonomy of collectable object types, including new types of objects that have appeared since the onset of the Icon Age. The book draws out important lessons regarding the impact of IT on collecting practices and contexts. It also suggests that, where contexts use digital practices, these exhibit an increasing level of conformity. The book concludes by looking beyond the Icon Age to the potential impact on collecting of new kinds of computing technology.
商品描述(中文翻譯)
這本書探討了「圖示時代」對人們收藏行為的影響。圖示時代是指物件開始透過圖示在電腦螢幕上呈現的時期。書中重點討論圖示時代如何影響人們與收藏相關的各種行為,從收藏的開始到處理及其間的所有過程。它還考察了不同類型的收藏以及在七個關鍵收藏情境中的管理方式:累積;圖書館;檔案系統;檔案館;博物館和畫廊;私人收藏;以及業餘收藏。為了提供這些資訊,書中進行了對各種多樣化收藏的研究。這本書還呈現了一個可收藏物件類型的分類法,包括自圖示時代開始以來出現的新類型物件。書中提煉出有關資訊科技對收藏行為和情境影響的重要教訓。它還指出,在使用數位實踐的情境中,這些實踐顯示出越來越高的相似性。最後,書中展望了超越圖示時代的新計算技術對收藏的潛在影響。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中文翻譯)
保羅·威爾遜是一位退休的資訊科技專業人士,擁有人體工學學位,於1973年至2012年間從事電腦商業應用工作長達40年。他在1980年代初期於國家計算中心工作,研究辦公自動化的最佳實踐,並以書籍、演講和工作坊的形式將研究結果傳播給英國業界。他當時的出版物包括《為人設計系統》(Designing systems for people)、《電子郵箱介紹》(Introducing the Electronic Mailbox)和《電子檔案介紹》(Introducing Electronic Filing)。他最後27年的工作是在全球系統公司計算機科學公司(Computer Sciences Corporation, CSC)擔任顧問,承接了與Budget Rent-A-Car、Nokia、國稅局、國防部、英國煤氣公司和杜邦等組織的各種任務。他還在計算機支持的協作工作(Computer Supported Cooperative Work, CSCW)領域工作,並於1989年擔任首屆歐洲CSCW會議的主席,並於1991年出版了一本關於CSCW的書。在CSC的最後十年中,他負責管理大型外包投標。保羅是一位終身集郵者,最近也開始收集現代首版書籍。在退休期間,他積極探索在家庭環境中使用計算技術來收集各種物品(如照片、音樂、紀念品、信件和閣樓物品);並使用數位保存技術來維護這些收藏,為此他開發了一套模板控制文件。他在pwofc.com網站上記錄了這些活動的經驗。 彼得·托爾米 最初接受古典音樂家和作曲家的訓練,然後將注意力轉向社會科學,並於2003年在蘭卡斯特大學獲得社會學博士學位。在蘭卡斯特的計算機支持協作工作中心工作幾年後,他作為自由民族誌學者為多個組織工作,包括Xerox研究中心歐洲分部和諾丁漢大學的混合現實實驗室,然後於2017年成為德國西根大學資訊系統與新媒體小組的首席研究科學家。他在多個領域進行了廣泛的民族誌研究,包括小型企業、家庭環境、遊戲和基於移動的藝術體驗、音樂表演和音樂製作、秘書工作、戶外休閒活動、博物館和畫廊、電視和電影產業、投標管理、治療乳腺癌的醫療專業人員以及新聞業。他在計算機支持的協作工作、無處不在的計算和人機互動等領域的期刊和會議上發表了大量文章,是一本關於家庭環境親密關係的書的作者,兩本關於民族誌工作與設計之間關係的書的共同作者,以及兩本與工作和遊戲的民族方法學研究相關的文章集的共同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