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壽新人生:在人工智慧與高齡化的未來,工作與生活的嶄新指南 The New Long Life: A Framework for Flourishing in a Changing World

Lynda Gratton , Andrew J. Scott 著 林曉欽 譯

  • 出版商: 今周刊
  • 出版日期: 2021-10-07
  • 定價: $420
  • 售價: 8.5$357
  • 語言: 繁體中文
  • 頁數: 336
  • ISBN: 6267014061
  • ISBN-13: 9786267014066
  • 相關分類: 人工智慧
  • 下單後立即進貨 (約5~7天)

商品描述

全球15大最具影響力思想家、
暢銷書《100歲的人生戰略》作者 林達.葛瑞騰 最新力作
  

  更長壽的人生,你需要重新規畫!
  現在的行動可以決定你如何老去,也可能會影響你未來的選擇。
  本書將告訴你如何從容地面對被科技,和高齡化所改變的世界。

  隨著人類文明進步,我們的生活變得更便利、活得更健康高壽,
  卻也同時逼得所有人不得不繃緊神經,面對不確定的未來。
  我們一邊擔心工作將被科技取代,一邊卻矛盾地焦慮著:

  若平均壽命真的到了100歲,
  是否必須一生埋首於工作,才能因應老年時的生活需求?
  而這樣的社會變化,又將如何影響與他人的互動方式?

  眼前一個明顯且迫切的問題是,面對未知及劇變,
  不僅個人對生活該有怎樣的調整仍舊毫無頭緒,
  企業、政府以及教育機構,也尚未做好能對應當今科技進步與百歲時代的準備。

  ◤如何善用科技與社會創新,擘畫嶄新的幸福人生?◢

  本書作者林達.葛瑞騰和安德魯.史考特為全球頂尖名校倫敦商學院教授,
  他們在書中以經濟學及心理學專業角度切入,
  提供讀者掌舵未來、迎接挑戰的實用工具和方針,
  更接二連三拋給讀者值得省思的問題,並試圖提出解方:

  .人工智慧強勢進入日常生活,我們能在哪些領域、靠哪些技能才能堅穩立足?
  .面對高齡化社會,醫療及衛生體制應有何配套調整?
  .生活中處處可見的年齡、世代畫分,為我們帶來的利弊影響有哪些?

  此外,科技進步和百歲社會,也將深刻影響企業的發展與管理政策。
  科技改變了企業運作的方式,也牽動工作內容的設計與構思;
  平均壽命延長則將改變人們看待工時及職涯的方式,也促使大家重新思索何謂工作的真義。
  企業需要回應長壽和科技之間的連結,
  這不只會延續人類的繁榮,也能確保企業本身得到成功。
  而更重要的是教育機構及政府部門,也必須幫助每個人銜接這樣的轉變。
  無論現在是什麼年紀,也不管目前的工作職務高低,
  如果想更從容又睿智地迎接被科技環繞的長壽新人生,我們都得做好準備。
  此書將是每個人皆須擁有的最佳指南,讓往後的生活變得更好,而不僅是活得更久。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
  陳亮恭|臺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北榮高齡醫學中心主治醫師

  國內好評迴響(按姓氏筆畫排序)──
  田臨斌|作家、「老黑看世界」版主
  江前緯|Hahow 好學校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
  施昇輝|作家、樂活大叔
  夏韻芬|財經節目主持人

  國外好評迴響──
  達梅.米諾切.沙菲克|倫敦政經濟學院校長
  戴倫.艾塞默魯|《國家為什麼會失敗》作者
  亞當.葛蘭特|《給予》作者
  麥特.漢考克|前英國衛生部部長
  岳琳達|倫敦商學院經濟學系兼任教授
  黎誠恩|富達國際資產管理公司執行長
                                           
  二十多歲完成學業進入職場、三十歲前結婚生子、朝九晚五工作四十年、年過六十退休養老……以上人們熟悉不過的人生模式,隨著科技快速進步,壽命不斷延長,將離我們愈來愈遙遠,以致有如天方夜譚。取而代之的是完全不同的教育、工作方式、婚姻、家庭形態、退休、勞保制度等,而不變的卻是人性的基本需求。處在這樣一個大變動時代,人們該如何適應、妥協、利用,本書提出許多有用的看法和建議。──田臨斌,作家、「老黑看世界」版主

  展望未來科技的巨變,渴望進步的未知容易使我們焦慮,不只是產業的創新,我們更需要一種社會新生活革命,為長遠的人生帶來新的景致。書中許多精闢見解都與Hahow的理念不謀而合,在教育面向上,社會應致力走向去標籤化、適才適性的趨勢,年齡、體制不再是自我成長的限制,反而藉由成熟的眼界和豐富多樣的媒介,終身學習將有更多元的形式,啟發不同的人生階段,要相信個人重啟(reset)的能力,追尋夢想隨時都能發生。──江前緯,Hahow好學校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

  這本《長壽新人生》所探討的議題不是科幻小說情節,而是大家都將迎接的新世界,因為「祝你長命百歲」這句話將會成為事實。面對長壽,我一向主張工作年紀拉長,當我們從二十五歲工作到五十五歲退休,然後活到八十五歲,工作時期與退休時期的比例就是一比一(工作三十年,退休生活也是三十年)。而當我們願意從二十五歲工作到六十五歲退休,然後活到八十五歲,工作時期與退休時期的比例就變成二比一(工作四十年,退休生活二十年),如此一來生活有重心,退休金壓力也會跟著減少。書中提到如果壽命更長,得重新分配人生,因此我也建議採取三三三的生活模式。以我來說,三分之一時間工作、三分之一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包括運動、畫畫以及在學校兼課;另外三分之一時間則做公益。當一個人對退休後的財務依賴程度愈低,也就是不再需要為錢而工作時,對生活的自由度就會變大,也不需要因長壽而顯得焦慮了。——夏韻芬,財經節目主持人

  太棒了!這本書發人深省,必讀!──戴倫.艾塞默魯(Daron Acemoglu),《國家為什麼會失敗》作者

  這本論證嚴謹的作品,探討我們該如何重新構思目前身處的時代和社會,以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好,而不僅是活得更久。──亞當.葛蘭特(Adam Grant),《給予》作者

  一本富有創見,讀來令人心情激昂又鼓舞人心的作品。這本書把長壽和科技將對我們的未來造成哪些影響講到鞭辟入裡,也告訴我們該如何把握機會趁現在開始改變。──岳琳達,倫敦商學院經濟學系兼任教授

  葛瑞騰和史考特為我們展示如果個人、企業以及政府都能把握改變與創新的契機,那麼我們對未來將不再懷抱恐懼,而是充滿希望。──達梅.米諾切.沙菲克(Dame Minouche Shafik),倫敦政經濟學院校長

  觀點新穎又激勵人心。葛瑞騰和史考特點出當代的核心問題:人類如何在科技創新又長壽的時代中,持續繁榮富足。──麥特.漢考克(Matt Hancock),前英國衛生部部長

  這本書實在太棒了。我想推薦這本書給所有有志提升員工幸福感與生產力的企業家們。──黎誠恩(Anne Richards),富達國際資產管理公司執行長

  對希望適應順勢萬變世界的廣大工作者與企業家來說,本書無疑是一本必備工具書。──《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縱使新冠病毒大流行讓世界再次面臨經濟危機,所幸有兩位思想家為我們擘畫了一個嶄新的未來,儘管我們仍然需要解決一些問題。──知名書評網站《書頁》(BookPage)

  既是個人的生涯規畫指引,也是給政府官員、企業領袖以及教育家思考未來的案頭作品。一本邁向更長壽、更從容、更幸福人生的重要指南。──《中西部書評》(Midwest Book Review)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林達.葛瑞騰(Lynda Gratton)


  倫敦商學院(London Business School)管理實務學教授,學術專長為組織行為與人力資源戰略,她於倫敦商學院開設的「工作大未來」課程獲選為該校超人氣課程之一,及該校頒發的卓越教學獎(Excellence in Teaching award)。

  此外,葛瑞騰也是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傑出學者,全球15大最具影響力思想家(由權威思想家排行榜Thinker50選出)。

  2009年獲選英國《泰晤士報》全球20位頂尖商業思想家之一,《人力資源》雜誌選為人資界最有影響力第二名。她同時也是熱點運動組織(Hot Spots Movement)創辦人,致力為企業帶來創新與活力,在倫敦、新加坡和加州都設有辦公室,輔導對象包括全世界八十多家公司和政府。

  她也是全球商業趨勢暢銷書作者,代表作有《未來工作在哪裡?》《100歲的人生戰略》(與安德魯.史考特合著)等。

安德魯.史考特(Andrew J. Scott)

  倫敦商學院經濟學教授以及史丹佛長壽研究中心諮詢學者,過去曾任教於哈佛大學和牛津大學,亦是多間企業和各國政府委員會成員與諮詢專家。

  他是長壽人生論壇創辦者之一,目前也是英國預算責任辦公室的諮詢董事會成員,以及英國內閣榮譽委員會的成員。

  他的研究成果、寫作以及教學榮獲多次獎項肯定,他提出的觀點也讓全球關注正在改變世界的變遷,以及為了達成人類繁榮目標,個人和社會必須分別採取哪些行動。他與林達.葛瑞騰合著《100歲的人生戰略》。

譯者簡介

林曉欽


  臺灣大學政治所碩士,譯有《登月先鋒:尼爾.阿姆斯壯的一生》《列寧的墳墓》《橋:歐巴馬的生命和崛起》《生活槓桿》以及《金錢》等書,翻譯興趣廣泛,聯絡請來信 Yorkelin@gmail.com。

目錄大綱

國內外好評迴響
 
【推薦序】無齡社會的新世界與新人生\陳亮恭
【前    言】當科技與長壽人生結合
 
第一部 人類面臨的問題
第一章 人類的進步
第二章 如何讓人類社會持續繁榮
 
第二部 人類的創新
第三章 敘事:譜寫自己的生命故事
第四章 探索:學習和轉變
第五章 關係:用更深刻的方式與人連結
 
第三部 人類社會的呼應
第六章 企業的因應之道
第七章 教育領域該如何革新
第八章 政府可以怎麼做
 
【後記】展望未來
 
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