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描述
內容簡介
◎趙匡胤稱帝,是天命所歸還是早有預謀?
◎杯酒釋兵權,是仁政美談還是制度布局?
◎宋朝真積弱貧窮,還是富庶強盛的大國?
◎南宋憑何撐七十年,對抗歐亞最強帝國?
誰說宋朝文弱?他們浴血苦戰兩百年才亡國
不燒殺、不殘虐、不擴張,卻兩度力抗鐵蹄南侵
宋朝才不是「最弱」,而是被誤解最深的王朝!
▎重構兩宋史觀!突破「積貧積弱」的刻板印象
本書透過縝密的歷史分析,挑戰傳統對宋代「積貧積弱」的偏見。作者指出宋朝實為當時世界上經濟最繁榮、制度最完善的大國,無論是市井經濟、財政稅制,還是士大夫參政的制度設計,都顯示其國力並不薄弱。書中強調,南宋更是在面對蒙古鐵蹄時堅持最久的國家,證明其軍事與社會的韌性不容小覷。這些觀點讓讀者重新審視歷史課本中被簡化的宋代形象。
【疑案剖析】黃袍加身並非偶然
本書深入解析歷史上的重大事件,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陳橋兵變與「黃袍加身」。作者結合史料與邏輯推理,提出趙匡胤奪權其實是蓄謀已久的政變,而非軍隊擁立的偶發事件。他詳細分析了禁軍調動、宰相范質的配合、禪讓詔書的準備等細節,層層推理,讓歷史場景活靈活現,並引導讀者思考「偶然背後,其實是誰的局」?
【制度之困】杯酒釋兵權與文武失衡
作者對「杯酒釋兵權」提出質疑,認為這其實是後人虛構的政治神話,目的是掩飾宋初集中軍權所導致的軍事弱化問題。他指出宋代在防止藩鎮割據的同時,也犧牲了國防效率。這種「強幹弱枝」的結構性問題,是宋朝在與遼、西夏、金交戰中屢敗的重要根源。書中不只是還原事件,更細究制度背後的深層矛盾。
【懸案與人性】燭影斧聲與弒兄疑雲
關於「燭影斧聲」的故事,作者結合《湘山野錄》、《宋會要輯稿》等史料,推敲趙匡胤之死是否為趙光義弒兄篡位。他並不流於陰謀論,而是從宮廷權力更迭、太監王繼恩的角色、遺詔真偽等多角度切入。這部分不僅讓讀者對歷史懸案充滿想像,更體會到「歷史就是一場永無止境的猜疑與選擇」。
【變法與現實】王安石的理想與敗局
本書對王安石變法的分析亦極具深度。作者從改革初衷到民間反彈,再到〈流民圖〉事件,指出變法失敗並非出於政策本身,而在於施行過程中對人性與制度張力的誤判。書中更闡述鄭俠如何以一幅畫圖扭轉朝政,引發神宗廢除變法,並討論皇室、貴族與改革派間的權力鬥爭。這不只是宋史,更是官僚政治與改革困境的寫照。
本書特色
本書融合哲學視角與歷史敘述,以獨特觀點重新評價宋代歷史,打破「積貧積弱」的刻板印象,強調其經濟繁榮、制度完善與文化輝煌;全書透過細緻分析政治變革與人物心理,如黃袍加身、杯酒釋兵權、燭影斧聲等,呈現兩宋興衰的複雜性與宿命感,引導讀者從多角度理解宋朝的輝煌與悲情。
作者簡介
傅小凡
哲學博士,管理學院MBA中心教授、博士生指導教授。主要擔任中國哲學、倫理學、美學、中國文化、商業倫理與企業社會責任、中國管理哲學等課程的教學工作。曾於知名電視講壇節目中主講《大明疑案》、《國寶迷蹤》等系列,累積超過兩百集,深受觀眾喜愛。著有《大明疑案》、《國寶迷蹤》、《晚明風雲》等書,並譯有《蘇格拉底申辯》,致力於以深入淺出的方式推廣歷史與哲學知識。
目錄大綱
序言
第一章
黃袍加身是偶發事件還是早有預謀?
第二章 杯酒能否釋兵權?
第三章 疑點重重的「燭影斧聲」
第四章 從「兄終弟及」到「父死子繼」
第五章 澶淵之盟是否喪權辱國
第六章 寇準究竟因何而死
第七章 王安石變法為何失敗
第八章 大宋王朝的確輝煌
第九章 端王輕佻,如何成為君主
第十章 家本中產的方臘為何起義
第十一章 宋金之間究竟有無「海上之盟」
第十二章 靖康之恥原因何在
第十三章 誰是靖康之恥的最大受益者
第十四章 秦檜為何南歸
第十五章 南宋為何會喪權辱國
第十六章 究竟是誰殺了岳飛
第十七章 孝宗朝是否稱得上中興
第十八章 慶元黨禁究竟針對誰
第十九章 開禧北伐為何失敗
第二十章 厓山之恨是否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