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線通信系統
馬志強
- 出版商: 電子工業
- 出版日期: 2024-11-01
- 售價: $312
- 語言: 簡體中文
- 頁數: 260
- ISBN: 7121492407
- ISBN-13: 9787121492402
- 
    相關分類:
    
      通訊系統 Communication-systems
 
下單後立即進貨 (約4週~6週)
商品描述
有線通信系統是現代通信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 ,是國家通信基礎網的核心。本教材重點介紹了基於有線傳輸系統的通信系統 ,包括有線通信系統的組成和作用、光纖傳輸原理及其傳輸特性、光纖通信系統的基本器件、光纖通信系統及其設計、現代交換技術、數字程控交換原理與技術、電話通信網規程與信令系統等內容。
目錄大綱
目錄
第1章 概述	1
1.1 有線通信簡介	1
1.1.1 通信系統分類	1
1.1.2 有線通信的發展簡況	2
1.1.3 有線通信的未來	2
1.2 有線通信系統的組成	5
1.3 光纖傳輸技術	8
1.3.1 光纖傳輸系統	9
1.3.2 光纖傳輸技術演化	11
1.3.3 光纖通信的特點	12
1.3.4 光纖通信的應用	13
小結	14
思考題	14
第2章 光纖傳輸原理及其傳輸特性	15
2.1 光纖的結構與分類	15
2.1.1 光纖的結構	15
2.1.2 光纖的分類	16
2.1.3 光纖的製造工藝	18
2.2 光纖的傳輸原理	18
2.2.1 用射線理論分析光纖的傳輸原理	19
2.2.2 用波動理論分析光纖的傳輸原理	22
2.3 光纖的傳輸特性	29
2.3.1 光纖的損耗特性	29
2.3.2 光纖的色散特性	33
2.4 單模光纖的性能參數及種類	34
2.4.1 光纖的主要性能參數	34
2.4.2 單模光纖的種類	35
2.5 光纖接續	36
2.6 光纜	37
2.6.1 光纜的基本結構	38
2.6.2 光纜的分類	38
小結	40
思考題	40
第3章 光纖通信系統的基本器件	42
3.1 光纖通信用光源	42
3.1.1 半導體光源的發光機理	42
3.1.2 發光二極管	44
3.1.3 半導體激光器	45
3.2 光檢測器	48
3.2.1 PIN光電二極管	48
3.2.2 雪崩光電二極管	49
3.3 光放大器	50
3.3.1 光放大器的作用與分類	50
3.3.2 摻鉺光纖放大器	52
3.3.3 拉曼光纖放大器	57
3.4 光纖連接器	60
3.4.1 光纖連接損耗	60
3.4.2 光纖連接器的性能參數	60
3.4.3 光纖連接器的外形	61
3.4.4 光纖連接器的插針端面	62
3.5 光耦合器	62
3.5.1 光耦合器的性能參數	63
3.5.2 各種光耦合器	64
3.6 波分復用器	65
3.6.1 WDM技術的概念	66
3.6.2 波分復用器的主要性能參數	68
3.6.3 波分復用器的類型	69
3.7 光開關	73
3.7.1 光開關的作用	73
3.7.2 光開關的種類	74
小結	78
思考題	78
第4章 光纖通信系統及其設計	80
4.1 光發送機	80
4.1.1 光發送機的組成	80
4.1.2 信號調制方式	81
4.1.3 光發送機的主要技術要求	82
4.1.4 光源與光纖的耦合	82
4.2 光接收機	83
4.2.1 光接收機的組成	83
4.2.2 集成光接收機	85
4.2.3 光接收機的主要技術指標	85
4.3 光中繼器與分插復用器	86
4.3.1 光中繼器	86
4.3.2 分插復用器	87
4.4 光纖通信系統的性能指標	87
4.4.1 誤碼性能	87
4.4.2 抖動性能	89
4.5 光纖損耗和色散對系統性能的影響	89
4.5.1 損耗限制系統	89
4.5.2 色散限制系統	90
4.6 光纖通信系統的設計	91
4.6.1 功率預算	92
4.6.2 上升時間預算	93
4.6.3 色散預算	93
小結	94
思考題	95
第5章 現代交換技術	96
5.1 現代交換技術概述	96
5.2 電路交換技術	98
5.2.1 電路交換的工作原理	98
5.2.2 電路交換的特點	99
5.3 分組交換技術	99
5.3.1 分組交換	99
5.3.2 分組交換的工作原理	100
5.3.3 X.25協議	105
5.4 ATM交換技術	105
5.4.1 ATM交換技術的特點	105
5.4.2 B-ISDN的協議參考模型	106
5.5 IP交換技術	108
5.5.1 IP交換技術概述	108
5.5.2 TCP/IP協議參考模型	109
5.5.3 IP分組格式	110
5.5.4 IP地址	111
5.5.5 因特網報文控制協議	113
5.5.6 路由選擇協議	114
5.5.7 IP分組傳送	116
5.5.8 IPv6	117
5.6 MPLS技術	120
5.6.1 MPLS技術概述	120
5.6.2 MPLS的基本原理	120
5.7 光交換技術	122
5.7.1 光交換的必要性	122
5.7.2 光交換技術的發展	122
5.8 NGN與軟交換	124
5.8.1 NGN概述	124
5.8.2 NGN的定義和特徵	124
5.8.3 NGN體系結構	125
5.9 IP多媒體子系統	130
5.9.1 IMS概述	130
5.9.2 IMS的特點	131
5.9.3 IMS與軟交換的區別	133
5.9.4 IMS的系統架構	133
5.9.5 IMS中的接口	138
5.9.6 IMS中的主要協議	140
5.10 軟件定義網絡	143
5.10.1 傳統網絡架構的不足	143
5.10.2 軟件定義網絡概述	144
小結	153
思考題	153
第6章 數字程控交換原理與技術	154
6.1 電話交換技術概述	154
6.1.1 電話通信的起源	154
6.1.2 電話交換機與電話通信網	155
6.1.3 電話交換機的發展與分類	156
6.1.4 數字程控交換機簡介	157
6.2 數字交換網絡	160
6.2.1 語音信號數字化和多路時分復用	160
6.2.2 交換網絡結構設計	164
6.2.3 數字交換網絡的基本結構和工作原理	168
6.2.4 多級交換網絡	176
6.3 數字程控交換機的硬件結構	178
6.3.1 話路系統	179
6.3.2 控制系統	183
6.3.3 處理機間通信	186
6.4 數字程控交換機的軟件	187
6.4.1 數字程控交換機的軟件結構	187
6.4.2 軟件工具語言	189
6.4.3 程序的執行管理	189
6.5 呼叫處理的基本原理	195
6.5.1 基本的呼叫處理過程	195
6.5.2 穩定狀態與狀態轉移	196
6.5.3 任務處理的工作模式	197
小結	205
思考題	205
第7章 電話通信網規程與信令系統	207
7.1 電話通信網規程	207
7.1.1 電話通信網的概念	207
7.1.2 電話通信網絡由規程	209
7.1.3 本地電話網	212
7.1.4 電話通信網號碼規程	214
7.1.5 電話通信網傳輸規程	216
7.1.6 電話通信網同步規程	218
7.2 信令系統的概念	220
7.2.1 電信網對信令系統的要求	220
7.2.2 信令的定義和分類	220
7.2.3 用戶線信令	221
7.2.4 局間信令	223
7.3 隨路信令———中國1號信令	224
7.3.1 線路監測信令	224
7.3.2 記發器信令	229
7.4 公共通道信令———No.7信令	234
7.4.1 公共通道信令的概念	234
7.4.2 No.7信令系統的組成	236
7.4.3 No.7信令鏈路單元格式	243
7.4.4 No.7信令網的結構	246
小結	248
思考題	249
參考文獻	2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