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微生物資源系統保藏學

魏強 主編

  • 出版商: 清華大學
  • 出版日期: 2025-06-01
  • 售價: $3,528
  • 語言: 簡體中文
  • ISBN: 7302692424
  • ISBN-13: 9787302692423
  • 相關分類: 其他
  • 下單後立即進貨 (約4週~6週)

  • 病原微生物資源系統保藏學-preview-1
  • 病原微生物資源系統保藏學-preview-2
  • 病原微生物資源系統保藏學-preview-3
病原微生物資源系統保藏學-preview-1

相關主題

商品描述

在實驗室生物安全日益得到廣泛關註的形勢下,病原微生物菌(毒)種作為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的核心內容,做好保藏管理尤為重要。要做好我國病原微生物保藏機構運行與管理,依法、規範開展菌(毒)種保藏和管理工作,確保國家生物安全,已成為堅持和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的一項重要內容。本書內容涵蓋人間傳染的病原微生物茵(毒)種保藏機構管理辦法、人間傳染的病原微生物菌(毒)種保藏機構指定工作細則、病原微生物保藏技術與方法,並針對國際和國內菌(毒)種保藏機構或組織進行了詳細介紹。本書收集、檢索了外菌(毒)種保藏相關法規、標準以及保藏機構資料,並多次征求和聽取了本領域相關專家的意見,保證本書的內容全面,以提高實用性。

作者簡介

魏強,博士,研究員,研究生導師,現為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原微生物保藏中心主任,國家病原微生物資源庫主任。研究方向為病原微生物資源的保護與利用。參與多項國務院《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條例》配套法規標準制(修)訂。兼任國家第三屆國家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專家委員會委員、中華預防醫學會生物資源管理與利用研究分會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主持“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1項、“十三五”重大傳染病防治科技重大專項1項,參與重大傳染病防治科技重大專項課題3項、衛生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課題2項,主持制定病原微生物保藏相關的衛生健康行業標準1項、團體標準1項,參與國家標準制定2項,衛生行業標準3項,獲得中華預防醫學會科學技術獎二等獎1項、中國實驗動物學會科學技術獎三等獎1項。以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發表論文70余篇,主編和副主編專著10部,獲國家發明專利2項,省部級獎項4項,軟件著作權10項。

目錄大綱

目 錄

第一篇 基礎與理論

第一章 緒論 3

第一節 生物資源概述 3

第二節 微生物資源概述 8

第三節 國際病原微生物資源利用進展 14

第二章 生物資源管理 23

第一節 生物安全 23

第二節 科技倫理 31

第三節 微生物保藏機構歷史與現狀 35

第四節 科學研究中病原微生物菌(毒)種規範使用 54

第三章 生物資源保護 63

第一節 生物資源保護重要性 63

第二節 生物資源保護概況 65

第三節 國際生物資源保護規則 70

第四節 生物資源知識產權保護 76

第二篇 方法與實踐

第四章 病原微生物資源獲取 85

第一節 樣本采集 85

第二節 樣本包裝與運輸 91

第三節 樣本接收和處理 96

第四節 消毒技術 101

第五章 細菌保藏鑒定技術 107

第一節 分離和培養 107

第二節 形態學檢查 111

第三節 血清學 114

第四節 生化鑒定 117

第五節 免疫學檢測 124

第六節 分子生物學 128

第七節 基質輔助激光解吸電離飛行時間質譜法 131

第八節 分子分型方法和溯源 139

第九節 新種鑒定方法 144

第十節 活性評價方法 148

第六章 病毒保藏鑒定技術 152

第一節 分離和培養 152

第二節 形態學鑒定 158

第三節 血清學檢測鑒定 173

第四節 免疫學實驗 179

第五節 分子生物學檢測 192

第六節 新型病毒鑒定 215

第七節 活性評價方法 221

第七章 真菌保藏鑒定技術 233

第一節 分離培養和形態學鑒定 233

第二節 分子生物學鑒定 237

第三節 基於MALDI-TOF MS鑒定 245

第八章 噬菌體保藏鑒定技術 250

第一節 噬菌體分類 250

第二節 噬菌體增殖 255

第三節 噬菌體純化 259

第四節 噬菌體滴度測定 264

第九章 寄生蟲保藏鑒定技術 269

第一節 采集和培養 269

第二節 形態學鑒定 273

第三節 免疫學檢測 279

第四節 分子生物學檢測 284

第五節 活性評價方法 287

第十章 病原微生物低溫保存技術 294

第一節 低溫保存基本理論 294

第二節 常用低溫保護劑 301

第三節 低溫保藏方法 308

第四節 細菌保存方法 315

第五節 病毒保存方法 322

第六節 真菌保存方法 326

第七節 噬菌體保存方法 330

第十一章 實驗動物操作技術 340

第一節 常規操作技術 340

第二節 小鼠操作技術 353

第三節 大鼠操作技術 357

第四節 豚鼠操作技術 359

第五節 兔操作技術 361

第六節 實驗猴操作技術 363

第十二章 生物信息學技術 367

第一節 概述 367

第二節 生物信息學工具 369

第三節 生物信息學數據庫和在線資源 374

第十三章 資源編目 382

第一節 資源編號 382

第二節 資源目錄 387

第三節 標簽技術 390

第四節 信息管理系統與資源共享平臺 394

第十四章 資源數字化與數據平臺建設 405

第一節 資源數字化 405

第二節 文件信息管理概述 408

第三節 生物數據信息管理 411

第四節 數據電子化及資源管理 413

第五節 組學數據管理和分析 416

第六節 數據共享、數據安全和隱私計算 418

第七節 重要病原微生物數據平臺及應用 421

第十五章 病原微生物資源質量管理 429

第一節 概述 429

第二節 管理要求 431

第三節 技術方法 436

第四節 特殊要求 440

第三篇 建設與運行

第十六章 生物樣本庫概述 445

第一節 生物樣本庫概況 445

第二節 生物樣本庫現狀 449

第三節 生物樣本庫發展趨勢 455

第四節 AI與生物樣本庫 457

第五節 傳染性疾病樣本資源庫 460

第十七章 生物樣本庫儀器與設備 466

第一節 前處理設備 466

第二節 標簽標識與標簽識別設備 476

第三節 凍存管、凍存盒、凍存架及配套操作設備 479

第四節 冰箱類存儲設備 485

第五節 液氮類存儲設備 489

第六節 液氮塔 493

第七節 自動化樣本存儲設備 498

第八節 安全監測預警系統 505

第九節 高壓蒸汽滅菌器 509

第十節 個人防護裝備 513

第十一節 冷凍幹燥設備 518

第十八章 生物樣本庫質量和能力要求 526

第一節 人類遺傳資源保藏通用要求 526

第二節 組織管理 531

第三節 場所、設施與設備管理 532

第四節 過程管理 534

第五節 質量管理體系 542

第六節 樣本保藏質量管理 545

第七節 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體系 548

第十九章 智能化和信息化技術 558

第一節 概述 558

第二節 二維碼技術流程管理 561

第三節 基於RFID技術的物聯網流程管理 571

第四節 定位管理 580

第五節 病原微生物菌(毒)種信息管理平臺應用實例 586

第二十章 自動化保藏 599

第一節 自動化保藏系統原理 599

第二節 自動化保藏系統軟件架構 603

第三節 自動化保藏系統硬件結構 607

第四節 自動化保藏需求設計 612

第五節 自動化保藏系統建設準備 616

第六節 自動化保藏系統功能與使用流程 619

第七節 自動化保藏日常維護及應急處置 624

第二十一章 生物樣本庫認可 628

第一節 生物樣本庫認可及標準化 628

第二節 生物樣本庫認可要求 631

第三節 生物樣本庫認可過程 634

第二十二章 病原微生物保藏機構建設與管理 639

第一節 規劃布局 639

第二節 建築、裝飾裝修和結構設計要求 642

第三節 通風空調系統 645

第四節 給排水和供氣 653

第五節 電氣自控 655

第六節 消防 660

第七節 案例 661

第二十三章 病原微生物保藏機構指定 673

第一節 保藏機構指定及標準化 673

第二節 保藏機構指定要求與指定程序 677

第三節 保藏機構指定工作進展 685

第二十四章 生物安保 688

第一節 安全管理制度 688

第二節 人員安全 691

第三節 菌(毒)種安全 694

第四節 信息安全 697

第五節 反恐怖防範 702

第四篇 共享與應用

第二十五章 資源挖掘 709

第一節 資源挖掘概述 709

第二節 樣本宏基因組庫 714

第三節 基因組庫 718

第四節 蛋白組庫 721

第五節 代謝組庫 725

第六節 免疫組/抗體庫 729

第七節 耐藥組庫 734

第八節 轉錄組庫 739

第二十六章 資源標準化 745

第一節 資源標準體系概述 745

第二節 數據資源標準 753

第三節 實物資源標準 754

第四節 國家標準株體系 756

第二十七章 資源共享 764

第一節 共享機制 764

第二節 接收保藏與對外提供協議 771

第三節 數據資源共享 775

第四節 實物資源共享 779

第二十八章 資源轉化與應用 785

第一節 傳染病監測與溯源 785

第二節 體外診斷應用 789

第三節 臨床檢驗應用 802

第四節 藥物篩選應用 808

第五節 疫苗研發應用 815

第六節 消毒領域應用 822

第七節 食品領域應用 825

第八節 健康與環境領域應用 835

第九節 醫學實驗教學應用 840

第十節 出入境和國境檢疫應用 844

第十一節 生物計量應用 847

第十二節 儀器設備研發應用 851

第十三節 噬菌體應用 854

第十四節 傳染性疾病動物模型應用 861

第十五節 基因編輯技術應用 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