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P考試全程輔導(第2版)
張嘯傑 主編 羅福星 王勇 副主編
相關主題
商品描述
"本書由希賽項目管理研究院組織編寫,作為希賽PMP考試培訓的指定用書。在參考和分析歷年考試試題的基礎上,著重對PMBOK指南第六版和PMBOK指南第七版的內容有重點地進行細化和深化。同時,本書還包括了很多PMBOK指南中沒有涉及到的內容,而這些內容在PMP考試中又屬於必考的知識點,而且分數比重還較大。閱讀本書,就相當於閱讀了一本詳細的、帶有知識註釋的PMBOK指南,迅速而透徹理解和掌握PMP考試的全部內容。 本書融合了希賽項目管理研究院多年來的成功培訓經驗,對PMP考試的整體情況進行了分析,幫助考生理清備考流程、考試復習要點、考試經驗與技巧、註意事項等問題,為PMP考生提供全面的指導。 "
作者簡介
希賽項目管理研究院隸屬於湖南希賽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是PMP考試的授權培訓機構,擁有20余名資深PMP考試培訓與輔導專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直播和輔導平臺,以及基於AI技術的智能題庫。希賽項目管理研究院采用的“在線直播+錄播回放+實時答疑+在線測試+貼心服務”的PMP培訓模式顛覆了傳統培訓機構單一的面授培訓模式,讓學員能夠隨時隨地進行學習。鑒於湖南希賽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希賽網在項目管理培訓方面所做出的貢獻,國家外國專家局多次授予希賽網“年度優秀項目管理培訓機構”榮譽。
目錄大綱
目錄
第1章項目管理基礎知識
1.1 什麼是項目 // 2
1.1.1 項目的特點 // 2
1.1.2 項目的來源及目的 // 4
1.2 什麼是項目管理 // 4
1.2.1 管理困局與項目管理價值 // 4
1.2.2 項目管理的發展歷史 // 5
1.3 項目管理的基本方法論 // 5
1.3.1 項目管理五大過程組 // 5
1.3.2 項目管理十大知識領域 // 7
1.3.3 項目管理過程圖解 // 8
1.3.4 裁剪 // 9
1.4 項目管理商業文件 // 10
1.4.1 項目生命周期 // 10
1.4.2 項目階段與關口 // 11
1.4.3 項目管理商業文件 // 11
1.5 項目成功標準 // 12
第2章項目運行環境
2.1 影響項目的因素 // 14
2.1.1 合規性 // 14
2.1.2 事業環境因素 // 14
2.1.3 組織過程資產 // 15
2.2 組織結構類型 // 17
2.2.1 職能型組織 // 17
2.2.2 項目型組織 // 19
2.2.3 矩陣型組織 // 20
2.2.4 組織結構的選擇 // 23
2.3 治理框架與管理要素 // 24
2.3.1 治理框架 // 24
2.3.2 管理要素 // 25
2.3.3 與項目有關的管理要素 // 25
2.4 項目管理辦公室 // 28
2.4.1 PMO與項目經理 // 28
2.4.2 PMO的類型 // 29
2.4.3 PMO的職能 // 29
2.5 組織級項目管理 // 30
2.5.1 項目集與項目組合 // 31
2.5.2 組織級項目管理 // 32
2.6 價值交付系統 // 32
2.6.1 價值交付組件 // 33
2.6.2 信息流 // 34
第3章人—項目經理與團隊
3.1 項目經理的角色與職責 // 36
3.1.1 項目經理的影響力 // 36
3.1.2 項目經理的技能 // 37
3.1.3 項目經理應具備的素質 // 39
3.1.4 職業責任與道德 // 41
3.2 項目團隊 // 43
3.2.1 高績效團隊 // 44
3.2.2 團隊發展的共同方面 // 44
3.2.3 項目團隊文化 // 45
3.2.4 授權 // 46
3.3 資源管理的過程 // 47
3.4 規劃資源管理 // 47
3.4.1 組織理論與規劃項目資源 // 47
3.4.2 資源管理計劃 // 53
3.4.3 團隊章程 // 53
3.5 估算活動資源 // 54
3.6 獲取資源 // 55
3.6.1 方法—決策
(多標準決策分析) // 56
3.6.2 方法—預分派 // 57
3.6.3 人際關系與團隊
技能—談判 // 57
3.6.4 工件 // 57
3.7 建設團隊 // 58
3.7.1 團隊的發展階段 // 59
3.7.2 方法—集中辦公和
虛擬團隊辦公 // 62
3.7.3 方法—溝通技術 // 63
3.7.4 模型—激勵理論 // 63
3.7.5 方法—人際管理與
團隊技能 // 68
3.7.6 模型—沖突管理 // 73
3.7.7 模型—情緒ABC理論 // 77
3.7.8 方法—培訓 // 78
3.7.9 方法—團隊績效評價 // 78
3.8 管理團隊 // 79
3.8.1 管理團隊的基本概念 // 79
3.8.2 鼓勵(激勵)團隊 // 80
3.8.3 領導力技能—人際關系技能:
決策 // 80
3.9 控制資源 // 81
第4章人—幹系人與溝通
4.1 幹系人的概念 // 83
4.1.1 識別幹系人的重要性 // 83
4.1.2 幹系人的定義 // 83
4.1.3 幹系人管理的過程 // 84
4.2 識別幹系人 // 85
4.2.1 幹系人分析 // 85
4.2.2 數據表現—權力利益方格、
權力影響方格、作用影響方格// 85
4.2.3 數據表現—凸顯模型 // 86
4.2.4 數據表現—影響方向 // 87
4.2.5 工件—幹系人登記冊 // 88
4.3 規劃幹系人參與 // 88
4.3.1 方法—幹系人參與評估矩陣// 89
4.3.2 優先級排序及參與 // 90
4.3.3 工件—幹系人參與計劃 // 90
4.4 項目溝通管理概述 // 91
4.4.1 溝通活動的分類 // 92
4.4.2 溝通管理的過程 // 92
4.5 規劃溝通管理 // 93
4.5.1 溝通需求分析 // 93
4.5.2 溝通渠道數量和溝通方法 // 93
4.5.3 溝通渠道數量計算 // 94
4.5.4 溝通方法的選擇 // 95
4.5.5 影響溝通技術的因素 // 96
4.5.6 溝通模型 // 97
4.5.7 工件—溝通管理計劃 // 98
4.6 溝通的管理與監督 // 99
4.7 管理幹系人參與 // 100
4.7.1 確保幹系人得到充分的
培訓和指導 // 100
4.7.2 溝通技能 // 100
4.7.3 人際關系與團隊技能 // 101
4.7.4 方法—會議 // 101
4.8 監督幹系人參與 // 102
4.8.1 幹系人滿意度 // 102
4.8.2 幹系人參與計劃、幹系人
登記冊、溝通管理計劃 // 102
第5章過程—範圍與需求
5.1 範圍管理的概述 // 105
5.1.1 產品範圍與項目範圍 // 105
5.1.2 範圍管理的過程 // 106
5.2 規劃範圍管理 // 106
5.2.1 需求管理計劃 // 107
5.2.2 範圍管理計劃 // 108
5.3 收集需求 // 108
5.3.1 需求的分類 // 109
5.3.2 收集需求的工具 // 109
5.3.3 需求文件 // 117
5.3.4 需求跟蹤矩陣 // 118
5.4 定義範圍 // 119
5.5 創建WBS // 121
5.5.1 WBS的作用 // 121
5.5.2 WBS的層次 // 122
5.5.3 分解和滾動式規劃 // 123
5.5.4 WBS詞典 // 124
5.5.5 範圍基準 // 125
5.6 確認範圍 // 125
5.6.1 幾個術語的比較 // 125
5.6.2 確認範圍的依據 // 126
5.7 控制範圍 // 127
第6章過程—進度
6.1 進度管理的過程 // 129
6.2 規劃進度管理 // 129
6.3 定義活動 // 130
6.3.1 分解和滾動式規劃 // 130
6.3.2 活動的類型 // 131
6.4 排列活動順序 // 131
6.4.1 強制性依賴關系 // 132
6.4.2 選擇性依賴關系 // 132
6.4.3 外部依賴關系 // 132
6.4.4 內部依賴關系 // 132
6.4.5 緊前關系繪圖法 // 133
6.4.6 提前量和滯後量 // 134
6.5 估算活動持續時間 // 135
6.6 制訂進度計劃 // 138
6.6.1 項目進度計劃類型 // 139
6.6.2 關鍵路徑法 // 141
6.7 控制進度 // 142
6.7.1 進度壓縮 // 142
6.7.2 資源優化 // 143
6.7.3 影響進度的主要因素 // 145
6.7.4 項目進度更新 // 146
第7章過程—成本
7.1 項目成本管理 // 150
7.1.1 基本概念 // 150
7.1.2 影響成本的因素 // 152
7.2 規劃成本管理 // 153
7.3 估算成本 // 154
7.3.1 估算成本的主要步驟 // 154
7.3.2 估算成本的準確度 // 155
7.4 制定預算 // 156
7.4.1 概述 // 157
7.4.2 方法 // 158
7.5 控制成本 // 158
7.5.1 掙值分析 // 159
7.5.2 成本失控及糾正措施 // 162
7.5.3 預測技術 // 163
第8章過程—風險和不確定性
8.1 風險基本概念 // 167
8.1.1 風險的三要素 // 167
8.1.2 風險層次 // 168
8.1.3 企業級風險管理與
項目風險管理 // 169
8.2 風險的處理流程 // 170
8.2.1 規劃風險管理 // 171
8.2.2 識別風險 // 174
8.2.3 定性風險分析 // 177
8.2.4 定量風險分析 // 177
8.2.5 規劃風險應對 // 179
8.2.6 實施風險應對 // 182
8.2.7 監督風險 // 183
第9章過程—質量
9.1 質量管理概述 // 186
9.2 項目質量管理的核心概念 // 187
9.2.1 質量與等級(朱蘭理論) // 187
9.2.2 管理質量與質量保證 // 187
9.2.3 預防與檢查(克魯斯比理論)// 187
9.2.4 精確與準確 // 189
9.2.5 屬性抽樣與變量抽樣 // 189
9.2.6 質量成本 // 190
9.2.7 五種質量管理水平的有效性 // 191
9.3 質量管理流程和工件 // 192
9.3.1 質量管理流程 // 192
9.3.2 工件—質量管理計劃 // 193
9.3.3 工件—質量測量指標 // 193
9.3.4 工件—核實的可交付成果 // 194
9.4 質量管理的方法和技術 // 194
9.4.1 方法—標桿對照 // 194
9.4.2 方法—成本效益分析 // 195
9.4.3 方法—審計、檢查與測試 // 195
9.4.4 方法—核對單與核查表
(發現問題) // 196
9.4.5 方法—根本原因分析
(分析問題) // 197
9.4.6 方法—因果圖 // 198
9.4.7 方法—數據表現技術 // 199
第10章過程—采購
10.1 采購管理概述 // 204
10.2 規劃采購管理 // 204
10.2.1 方法—自制外購分析 // 205
10.2.2 工件—采購管理計劃 // 206
10.2.3 采購策略—合同支付類型// 206
10.2.4 工件—采購工作說明書(SOW)
或工作大綱(TOR) // 208
10.2.5 確定供方選擇標準 // 208
10.2.6 方法—獨立成本估算 // 209
10.3 實施采購 // 209
10.3.1 發布招標廣告(招標文件)// 210
10.3.2 確定合格賣方的短名單 // 210
10.3.3 舉行投標人會議 // 210
10.3.4 賣方提交建議書
(投標文件) // 210
10.3.5 買方評估建議書
(供方選擇分析) // 211
10.3.6 選出中標建議書 // 211
10.3.7 結束談判、簽訂合同 // 211
10.4 控制采購 // 212
10.4.1 績效審查、檢查與審計 // 212
10.4.2 變更 // 212
10.4.3 合同—索賠管理 // 213
10.4.4 采購關閉 // 213
第11章過程——規劃、執行和整合
11.1 項目整合管理概述 // 215
11.2 執行項目整合 // 215
11.3 制定項目章程 // 216
11.3.1 項目章程的編制與審核 // 217
11.3.2 項目章程的內容 // 217
11.3.3 方法與工件 // 218
11.4 制訂項目管理計劃 // 219
11.4.1 項目管理計劃 // 219
11.4.2 開工會議 // 221
11.5 指導與管理項目工作 // 221
11.5.1 問題日誌 // 222
11.5.2 變更請求 // 223
11.6 管理項目知識 // 223
11.6.1 管理項目知識的含義 // 223
11.6.2 管理項目知識的方法 // 224
11.7 監控項目工作 // 225
11.8 實施整體變更控制 // 227
11.8.1 整體變更控制概述 // 227
11.8.2 變更控制系統與配置
管理系統 // 228
11.8.3 實施整體變更控制流程 // 228
11.9 結束項目或階段 // 229
11.9.1 通過最終產品、服務
或成果驗收 // 230
11.9.2 產品移交 // 230
11.9.3 項目文件(最終版) // 230
11.9.4 關閉合同協議(供應商) // 230
11.9.5 項目最終報告 // 231
11.9.6 提前終止 // 231
11.9.7 釋放資源 // 231
第12章項目管理原則
12.1 成為勤勉、尊重和關心他人的
管家 // 233
12.2 營造協作的項目團隊環境 // 234
12.3 有效的幹系人參與 // 235
12.4 聚焦於價值 // 236
12.5 識別、評估和響應系統交互// 236
12.6 展現領導力行為 // 237
12.7 根據環境進行裁剪 // 238
12.8 將質量融入過程和
可交付物中 // 239
12.9 駕馭復雜性 // 240
12.10 優化風險應對 // 241
12.11 擁抱適應性和韌性 // 242
12.12 為實現預期的未來狀態
而驅動變革 // 242a
第13章項目管理生命周期
13.1 預測型 // 245
13.2 疊代型 // 245
13.3 增量型 // 245
13.4 敏捷型 // 246
13.5 混合型 // 246
13.6 開發方法的選擇 // 247
第14章敏捷宣言、原則及三大角色
14.1 為什麼需要敏捷 // 249
14.2 什麼是敏捷 // 251
14.2.1 敏捷的發展史 // 251
14.2.2 敏捷三角形 // 252
14.2.3 敏捷實踐的相互關系 // 253
14.2.4 敏捷思維 // 254
14.2.5 敏捷宣言 // 254
14.2.6 敏捷十二原則 // 256
第15章過程—敏捷Scrum實踐
15.1 敏捷Scrum實踐 // 260
15.2 三個支柱 // 260
15.3 三個角色 // 261
15.3.1 產品負責人 // 261
15.3.2 敏捷教練 // 262
15.3.3 自組織團隊 // 262
15.4 三個工件 // 263
15.4.1 產品待辦事項列表 // 263
15.4.2 疊代待辦事項列表 // 265
15.4.3 可交付產品增量 // 266
15.5 Scrum五個事件 // 266
15.5.1 疊代 // 267
15.5.2 疊代規劃會議 // 267
15.5.3 每日站會 // 268
15.5.4 疊代評審會議 // 269
15.5.5 疊代回顧會議 // 269
15.6 Scrum會議時間盒 // 270
15.7 Scrum五大價值觀 // 270
第16章過程——敏捷項目管理階段框架
16.1 構想階段 // 273
16.1.1 產品願景 // 273
16.1.2 產品願景盒 // 274
16.1.3 電梯測試 // 274
16.1.4 敏捷項目章程 // 274
16.1.5 敏捷團隊章程 // 275
16.1.6 精益畫布 // 276
16.2 推測階段 // 277
16.2.1 敏捷洋蔥圈 // 277
16.2.2 用戶故事 // 282
16.2.3 敏捷發布規劃 // 289
16.2.4 風險 // 291
16.2.5 刺探/探針(Spike) // 291
16.3 探索階段 // 292
16.4 適應階段 // 292
16.4.1 敏捷中的掙值 // 292
16.4.2 速度 // 292
16.4.3 速度的展現 // 293
16.4.4 速度的監控 // 293
16.4.5 回顧 // 294
16.5 結束階段 // 294
第17章過程——其他敏捷實踐
17.1 精益 // 296
17.2 看板實踐 // 297
17.2.1 看板六大核心實踐 // 297
17.2.2 信息發射源 // 298
17.3 極限編程 // 299
17.4 敏捷擴展框架 // 300
17.5 其他敏捷實踐方法 // 301
第18章八大績效域
18.1 幹系人績效域 // 303
18.2 團隊績效域 // 303
18.2.1 集中式/分布式管理及領導力// 304
18.2.2 領導力技能—批判性思維// 304
18.2.3 裁剪領導風格 // 305
18.3 開發方法和生命周期績效域 // 305
18.3.1 開發方法及影響因素 // 306
18.3.3 生命周期 // 308
18.4 規劃績效域 // 309
18.4.1 影響規劃的變量概述 // 310
18.4.2 規劃重點考慮因素 // 310
18.5 項目工作績效域 // 313
18.5.1 優化項目過程 // 313
18.5.2 平衡競爭性制約因素 // 314
18.5.3 使項目團隊保持專註 // 314
18.5.4 項目溝通和參與 // 315
18.5.5 管理實物資源 // 315
18.5.6 處理采購事宜 // 315
18.5.7 監督新工作和變更 // 316
18.6 交付績效域 // 316
18.6.1 價值的交付 // 317
18.6.2 可交付物 // 318
18.6.3 次優的成果 // 321
18.7 測量績效域 // 322
18.7.1 制定有效的測量指標 // 322
18.7.2 測量內容 // 323
18.7.3 展示信息 // 326
18.7.4 測量陷阱 // 327
18.7.5 對績效問題進行故障診斷 // 328
18.7.6 成長和改進 // 328
18.8 不確定性績效域 // 328
18.8.1 不確定性 // 330
18.8.2 模糊性 // 330
18.8.3 復雜性 // 331
18.8.4 易變性 // 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