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時代(開啟機器與人類共存的新未來)

陳聰

相關主題

商品描述

本書深入探討了機器人技術的本質及其對未來的深遠影響。作者從古代機械裝置的起源出發,梳理了機器人技術從簡單自動化到現代智能系統的演進歷程,並揭示了公眾對機器人技術產生恐慌的深層原因。書中系統解析了機器人的核心能力,包括運動、感知、導航和抓取等關鍵技術,以及這些能力如何通過不斷創新得以優化和提升。 本書特別聚焦於“智能”和“學習”等覆雜概念,揭示了學術界對這些術語定義的多樣性並客觀分析了當前人工智能技術的實際局限與挑戰。同時,書中深入探討了機器人在團隊協作中的潛力,如何通過情感模型提升人機互動的流暢性,以及社交機器人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與發展趨勢。此外,本書強調了語音和語言交互技術的重要性,指出這是實現機器人與人類自然溝通的關鍵突破點。 最後,本書回歸倫理與社會影響的核心議題,深入剖析了機器人技術對就業市場、社會結構以及人類生活方式的潛在影響,呼籲社會各界共同關註並審慎應對這些變革。 本書旨在引導讀者以開放、理性的視角看待機器人技術,既認識到它是人類智慧與創新的結晶,也意識到其發展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引導與規範,以確保該技術為人類福祉服務。

作者簡介

露絲·艾利特,赫瑞瓦特大學(Heriot-Watt University)計算機科學教授,專註於情感計算、社會計算、軟件代理和人機交互等領域的研究。她的工作不僅在學術界具有重要影響,還聚焦於將技術應用於解決實際社會問題。例如,她探索瞭如何利用機器人幫助孤獨癥患者識別面部表情,開發了“情感教育”機器人,並設計了交互式角色扮演軟件以應對校園欺淩問題。她的研究為人工智能與人類情感的結合開闢了新的可能性,展現了技術在社會福祉中的潛力。

目錄大綱

序言
前言
第一章 我們為何如此恐懼機器人
機器人的發展歷程
當今機器人
第二章 外形:它們是否會與人類相像
機器人研究者眼中的機器人
機器人設計的形式與功能需求
社交可供性
恐怖谷效應
第三章 運動:它們是否會與我們共同生活
人形機器人
仿生機器人
第四章 感官:它們能意識到我們嗎
視覺
聽覺
嗅覺和味覺
第五章 走失的機器人:能否自主
信息和地圖
即時定位與地圖構建
戶外機器人
第六章 觸摸和抓握:我能和機器人握手嗎
抓棋子和握馬克杯
握手和擁抱
第七章 機器人會成為人工智能嗎
智能
人工智能
第八章 機器人能學會自己做事嗎
監督學習、非監督學習及強化學習
機器人大腦
第九章 合作機器人:能成為人類伴侶或組成團隊嗎
群體機器人
合作機器人
第十章 情感:機器人能夠擁有感情嗎
情感與情緒
情感模式
表達行為
第十一章 社會互動:寵物、管家還是同伴
Aibo與Paro
對機器人的虐待行為
過度信任
近距離學
機器人的記憶力
第十二章 言語和語言:我們能夠同機器人對話嗎
語音助手
自動語音識別
人工智能與語言的深度綁定
第十三章 社會和道德:機器人能夠擁有道德嗎
機器人三大定律
道德準則清單
機器人技術在武器上的應用
致謝
註釋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