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之鏡:如何在機器思維時代重拾人性

鄧明艷

相關主題

商品描述

對許多人而言,科技為未來帶來了希望——那是一種人類共同繁榮、獲得解放的願景,而這種願景似乎始終與我們人類擦肩而過。人工智能(AI)技術則以一種獨特的方式點燃了這份希望。它們所勾勒的未來中,人類的局限與脆弱終將被克服——但實現這一切的並非我們自身,而是我們創造的機器。然而,如今這些強大的人工智能技術非但沒有開辟新的未來,反而在重蹈過去的覆轍。它們由海量人類數據構建而成,如同一面面威力巨大卻存在缺陷的鏡子,映照出我們一直試圖擺脫的種種錯誤、偏見與認知局限。這些全新的數字鏡子只看向過去:它們所能呈現的,僅僅是數據所記錄的 “我們曾抵達之處”,卻永遠無法指向 “我們或許能共同開拓的全新領域”。要應對未來人類與地球將面臨的嚴峻挑戰,我們需要人工智能展現出新的可能, 需要我們人類自身做出改變。香農?瓦洛爾(Shannon Vallor)從哲學視角出發,進行了廣泛且具有前瞻性的論證,為人工智能的發展方向提供了一種新思路:人工智能不應是讓我們迷失在過去的鏡像中,而應成為一種重拾人類道德與智力成長潛力的途徑。她不認同那些關於“末日”的預言,反而鼓勵我們去追尋這樣一種技術——它能幫助我們重新認識“可能性”,並借此獲得修覆這個破碎世界的信心與勇氣。瓦洛爾呼籲我們重新思考:人工智能究竟是什麼、能成為什麼,以及我們希望與它共同成為什麼樣的存在。

作者簡介

[美]香農·瓦洛爾(Shannon Vallor),愛丁堡大學哲學系貝利·吉福德講席教授(數據與人工智能倫理方向),並領導著愛丁堡未來研究所的技術道德未來中心。她是“人工智能百年研究”(AI 100)項目的常任成員,曾擔任谷歌人工智能倫理顧問。她致力於探索新技術如何重塑人類的道德與智力特征,為政府和產業界在 AI的倫理設計和使用方面提供咨詢。著有《技術與德性:通往美好未來的哲學指南》等。譯者簡介:鄧明艷,譯者,北京大學外國哲學研究所分析哲學博士,曾任教於中央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著有《普賴斯的知覺理論批判——經驗論的知覺圖式探源》《功能與價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