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造者說(大國工匠講AI通識)

彭菲

  • 出版商: 中國工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6-01
  • 售價: $408
  • 語言: 簡體中文
  • 頁數: 281
  • ISBN: 7500887280
  • ISBN-13: 9787500887287
  • 相關分類: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機器人製作 Robots
  • 下單後立即進貨 (約4週~6週)

相關主題

商品描述

本書介紹了機器視覺、語音技術、機器嗅覺和味覺、自然語言處理、機器人等前沿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其在提升辦公效率、賦能智能制造、保障生產安全等方面的實際應用,以及當人工智能滲透經濟活動,接管道德甚至法律所帶來的潛在風險。使讀者正確認知人工智能的智慧形態、能力邊界,適應人工智能給工作和生活帶來的劇變,善用人工智能助手,與人工智能共創未來數智化時代。

作者簡介

彭菲,畢業於清華大學,從事人工智能領域算法研發工作十余年,現任漢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發中心研發經理,帶領團隊進行生物特征識別、智能視頻分析、多種模態大模型等算法研發和創新工作。第八屆中華全國總工會女職工委員會兼職副主任,獲得大國工匠年度人物、全國五一勞動獎章、首都勞動獎章、北京市科學技術獎等榮譽,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目錄大綱

壹 人工智能,何方神聖
第一節 揭開人工智能的神秘面紗
第二節 時光穿梭,人工智能的昨天與今天
一、起步發展期:人工智能概念的首次提出
二、反思發展期:人工智能發展的第一次寒冬
三、應用發展期:人工智能發展的新高潮
四、低迷發展期:人工智能發展再次遇冷
五、穩步發展期:人工智能走向實用
第三節 技術解碼,一覽人工智能的核心秘籍
一、人工智能:模仿和拓展人類智能
二、算法、算力和數據:人工智能的“三駕馬車”
三、深度學習:模擬人腦的算法
四、AIGC:人工智能生成內容
五、大模型:“大力”出奇跡
貳 前沿人工智能,觸手可及
第一節 視覺技術:讓機器看懂世界,還能畫畫
一、人臉識別及生物特征識別:身體即密碼
二、光學字符識別和手寫識別:讓機器學會認字
三、智能視頻分析:讓機器看懂視頻
四、視覺與多傳感器綜合:多維度信息綜合使用
五、大模型時代的視覺技術:帶來更強視覺互動體驗
第二節 語音技術:讓機器聽懂聲音,學會說話
一、語音識別:讓機器聽懂人類語言
二、工業聲音檢測:對設備進行“聽診”
三、語音合成與語音克隆:機器也能“說話”
四、聲紋識別:用聲音分辨你是誰
五、大模型時代的語音技術:語音技術的新發展
第三節 機器嗅覺和味覺:讓機器也能“聞香識味”
一、生物嗅覺與味覺感知機理
二、機器嗅覺與味覺系統
三、機器嗅覺與味覺系統的應用領域
四、氣味合成技術與應用
五、氣味預測技術
六、數字嗅覺與味覺技術的挑戰與未來
第四節 自然語言處理:讓機器理解人類,流暢對話
一、機器翻譯:不同語言之間轉換
二、對話系統:和人類流暢對話
三、情感分析:洞察他人情緒
四、信息抽取:提取關鍵信息
五、大語言模型:綜合完成多項任務
第五節 機器人:讓AI具備“肉身”的感受
一、機器人的關鍵技術
二、機器人的形態
三、機器人的應用領域
叁 人工智能與你我他
第一節 了解人工智能,擁抱數字時代
一、數字生存能力:使用數字技術完成日常活動
二、數字安全能力:采用數字技術保障信息財產安全
三、數字思維能力:利用數字技術提升思維
四、掌握幾個技巧,提升數字素養
第二節 提升辦公效率,人工智能來助攻
一、高效日常工作
二、便捷審批流程
三、精專領域表現
第三節 賦能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很給力
一、緣起:工業1.0到工業4.0
二、發展:人工智能+智能制造
三、延伸:智能工廠
四、展望:智能制造,通往何方
第四節 保障生產安全,人工智能來護航
一、生產環境
二、生產過程
第五節 人工智能讓生活更美好
一、便捷生活
二、健康管理
三、家庭教育
四、AIGC創作
五、休閒娛樂
肆 風險與機遇並存,人工智能是把“雙刃劍”
第一節 工作變化,人工智能帶來的新挑戰
一、人工智能是否會取代人工
二、哪些工作容易或不容易被取代
三、未來有哪些可預見的新興工作
第二節 潛在風險知多少,人工智能的“另一面”
一、人工智能技術的局限性
二、人工智能技術的濫用
三、人工智能技術的惡意利用
第三節 面對風險,我們如何應對
一、合理使用,保持清醒
二、謹慎使用,註意防範
三、合法使用,學會維權
第四節 熟悉法律法規,保護你我他
一、人工智能技術安全
二、知識產權安全
三、個人信息安全
四、消費安全
五、未成年人安全
伍 未來已來,人工智能引領新浪潮
第一節 技術革命:人工智能如何重塑未來
一、通用人工智能
二、情感智能
三、算法、算力與數據優化
四、跨學科、多技術融合
五、具身智能
六、倫理與價值觀
第二節 產業變革:人工智能對產業格局的深遠影響
一、極大提高生產力
二、促進相關產業升級和轉型
三、出現多種形態的智能硬件
四、機器人員工上崗
五、規範AI伴侶與數字覆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