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和可持續性

徐斌

  • 出版商: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9-01
  • 售價: $588
  • 語言: 簡體中文
  • 頁數: 255
  • ISBN: 7547872859
  • ISBN-13: 9787547872857
  • 相關分類: AI Coding
  • 下單後立即進貨 (約4週~6週)

商品描述

本書證明了人工智能與追求可持續未來之間的共生關系。隨著我們面臨氣候變化、資源枯竭和社會不平等等緊迫的 挑戰,人工智能成為一把雙刃劍——運用智慧,可以擴大我們克服這些挑戰的努力,或者如果魯莽地使用,可能會加劇這些挑戰。本書融合了理論基礎、實驗見解和現實世界應用,為讀者提供了開發高能效、有倫理和透明的人工智能系統所需的策略。它詳細介紹了已成功將可持續實踐納入其人工智能開發計劃的不同組織的案例研究。本書面向人工智能從業者、研究人員、學者和教育工作者,旨在激勵新一代致力於負責任地推進技術發展的創新者,同時為 可持續和公平的未來作出貢獻。

作者簡介

穆罕默德·艾哈邁德·阿洛加尼是 位獲得利物浦約翰摩爾斯大學人工智能哲學博士學位的阿聯酋國民,現在擔任阿聯酋代表團G20數字經濟工作組(DETF)團長。阿洛加尼博士於2020年3月受人工智能國務部長委托,由教科文組織總幹事任命,代表阿聯酋參加特設專家組(AHEG)。該團隊由24位來自世界各地的知名專家組成。徐斌,教授級 工程師,現任上海市市政規劃設計研究院與城投集團城市發展研究院副總工程師,同時兼任上海路域生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城投集團技術委員會環境分委會委員,上海應用技術大學生態學院客座教授。

目錄大綱

第1章 人工智能賦能可持續發展:空氣質量預測中的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算法應用
1.1 引言
1.2 空氣質量的背景和重要性
1.3 人工智能在空氣質量預測中的適用範圍和關聯性
1.4 研究目標與結構
1.5 模型開發
1.6 不確定性量化
1.7 實時監測和決策支持
1.8 研究創新點
1.9 空氣汙染
1.10 主要的空氣汙染物的來源與影響
1.11 空氣汙染的全球影響和挑戰
1.12 人工智能在環境監測中的作用
1.13 空氣質量預測的數據采集
1.14 數據預處理和特征工程
1.15 空氣質量預測的人工智能模型
1.16 模型訓練、優化和性能評估
1.17 性能比較分析與討論
1.18 案例研究:人工智能在中東空氣質量監測中的應用
1.19 影響和未來方向
1.20 結論
附錄:R代碼
參考文獻
第2章 可持續人工智能軟件標準:可持續人工智能產品的開發與評估
2.1 引言
2.2 文獻綜述
2.3 研究方法
2.4 結果
2.5 討論
2.6 結論
附錄:PRISMA框架
參考文獻
第3章 可持續農業的人工智能:系統評價
3.1 引言
3.2 研究方法
3.3 研究結果
3.4 研究討論
3.5 研究結論
參考文獻
第4章 構建綠色人工智能產品:可持續人工智能軟件開發和評估建議
4.1 引言
4.2 綠色人工智能的基礎
4.3 綠色人工智能設計原則
4.4 綠色人工智能技術和工具
4.5 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中的綠色人工智能
4.6 綠色人工智能的應用場景
4.7 綠色人工智能的政策、倫理和法規
4.8 綠色人工智能的未來趨勢和展望
參考文獻
第5章 人工智能在海洋環境汙染監測方面的應用:系統評價
5.1 引言
5.2 研究動機和範圍
5.3 研究創新點
5.4 研究方法
5.5 結果
5.6 討論
5.7 結論
參考文獻
第6章 人工智能賦能海洋保護:可持續計算機視覺技術在海洋垃圾檢測與分類中的應用
6.1 引言
6.2 文獻綜述
6.3 項目研究目標與範圍
6.4 研究動機與範圍
6.5 數據集選擇與準備
6.6 算法開發與訓練
6.7 性能評估與指標
6.8 集成和部署
6.9 研究方法
6.10 數據集創建和標註
6.11 塑料檢測和分類
6.12 性能評估和指標
6.13 定性分析結果
6.14 已開發模型優勢和局限性的討論
6.15 系統應用和集成
6.16 結果與討論
6.17 挑戰與未來方向
6.18 研究結論和未來工作
附錄:代碼和數據集可用性
參考文獻
第7章 綠色移動應用程序開發:打造可持續產品
7.1 引言
7.2 研究方法
7.3 研究結果
7.4 討論分析
7.5 局限性和未來研究方向
7.6 研究結論
參考文獻
第8章 知行合一:預測CO?排放足跡和可持續性的機器學習算法的實際應用
8.1 引言
8.2 文獻綜述
8.3 研究方法
8.4 研究結果與討論
8.5 研究結論和未來研究方向
附錄:代碼
參考文獻
第9章 基於人工智能作為可持續發展工具的雲計算與建築能耗異常檢測:當前現狀、應用和挑戰的系統評價
9.1 引言
9.2 相關工作
9.3 能耗異常檢測的建議框架
9.4 方法
9.5 研究結論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