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訊防制對策入門
廖財昌
- 出版商: 全華圖書
- 出版日期: 2000-12-09
- 定價: $250
- 售價: 9.0 折 $225
- 語言: 繁體中文
- ISBN: 9572129775
- ISBN-13: 9789572129777
已絕版
買這商品的人也買了...
-
$180$162 -
$990$970 -
$2,190$2,081 -
$1,300$1,235 -
$760$600 -
$720$562 -
$780$663 -
$720$612 -
$560$476 -
$620$490 -
$990$782 -
$750$638 -
$690$538 -
$560$476 -
$480$379 -
$750$638 -
$780$616 -
$490$382 -
$780$663 -
$650$507 -
$320$272 -
$480$408 -
$199Beginning Android (Paperback)
-
$550$523 -
$160$152
商品描述
■ 內容簡介 本書對於目前世界上主要之EMC規格、管制現況及趨勢詳加敘述,並由理論及實務的觀點,提供各種對策,建立讀者在電磁干擾防制方面有完整而嶄新的觀念與基礎。本書第一章針對EMC與雜訊下定義並敘述其間之關連性,也介紹目前世界上EMC之規格及管制。第二章就發生現象及傳導型態將電磁雜訊加以分類。第三章主要係以電磁學的方式及傳輸線路理論來說明電磁感應的各種現象。第四章則針對各種電磁干擾現象提供防制對策;另有各類問答集及專欄可供參考。適合從事電機、電子相關行業人員作為電磁雜訊干擾防制之參考書籍,是一本相當實用的好書! ■ 目錄 第1章 EMC1-1 1.1 EMC的定義1-2 1.2 EMC與雜訊1-2 1.3 雜訊問題和EMC問題1-3 1.4 EMC問題之處理1-5 1.5 設備或系統與安裝環境間的EMC介面規格 (IEC EMC規格)1-9 1.5.1 EMC規格制定過程1-9 1.5.2 IEC概要1-10 1.5.3 規格訂定的程序1-12 1.5.4 規格之分類1-13 1.5.5 IEC的EMC規格1-14 1.5.6 EMC規格的制改訂動向1-16 1.5.7 EU各國的管制動向1-18 1.5.8 美國的動向1-20 第2章 電磁雜訊之分類2-1 2.1 依據電磁雜訊發生現象之分類2-2 2.1.1 連續性雜訊2-2 2.1.2 間歇性雜訊2-6 2.1.3 間歇性雜訊發生源之例子2-7 2.2 依據傳導型態之雜訊分類2-8 2.2.1 正常模雜訊2-8 2.2.2 共模雜訊2-9 2.2.3 正常模電流和共模電流的量測2-9 第3章 為暸解雜訊所需具備之基礎技術3-1 3.1 近接信號線或電子電路間之耦合(串音)3-2 3.2 靜電感應3-4 3.3 電磁感應3-5 3.4 傳輸線路理論3-8 3.5 傳輸線路之反射及穿透3-18 3.5.1 反射及穿透3-18 3.6 線路之共振3-22 3.6.1 受電端短路3-23 3.6.2 受電端開路3-25 3.7 發射雜訊3-26 3.7.1 被擴大之電磁感應3-26 3.8 變位電流3-29 3.9 馬克士威方程式(Maxwell's equation)3-33 3.10 電磁波3-36 3.11 近傍電磁場3-44 3.11.1 高阻抗近傍電磁場3-46 3.11.2 低阻抗近傍電磁場3-49 第4章 雜訊對策及其實務4-1 4.1 正常模發射與共模發射之對策4-2 4.2 導體之屏蔽4-6 4.2.1 靜電感應時導體之屏蔽與接地方法4-6 4.2.2 電磁感應之導體屏蔽4-9 4.3 ESD對策4-15 4.3.1 靜電發生之原理4-15 4.3.2 靜電蓄積4-16 4.3.3 人體蓄積之靜電4-16 4.3.4 靜電放電4-17 4.3.5 靜電帶電抑制對策4-20 4.3.6 靜電放電之抑制4-22 4.3.7 機器電路裝配部位之對策4-23 4.4 對電磁場之屏蔽4-23 4.4.1 屏蔽的效果4-23 4.4.2 吸收損失()4-24 4.4.3 反射損失()4-25 4.4.4 遠方電磁場(平面波)之屏蔽4-28 4.4.5 高阻抗近傍電磁場(電場)之屏蔽4-28 4.4.6 低阻抗近傍電磁場(磁場)之屏蔽4-29 4.4.7 薄屏蔽板內之多重反射4-30 4.4.8 使用磁性材料之屏蔽4-31 4.4.9 箱體或包封容器之屏蔽效果4-33 4.5 接地(earth)4-36 4.5.1 接地之定義4-37 4.5.2 接地之運用4-38 4.5.3 電子電路或機器之接地方法4-38 4.6 電機、電子電路4-39 4.7 準穩定或穩定(低頻)電路4-44 4.8 數位電路4-46 4.9 電磁干擾抑制型高速、高密度數位電路技術之研發4-49 4.10 數位電路高頻對策之重新認識4-52 4.11 解耦合4-58 4.12 CPU電源部之強化解耦合4-64 4.13 電源層(平板)與接地(平板)所形成電容量之倍增4-68 4.14 強化解耦合例 4-69 4.15 強化解耦合例 4-71 4.16 強化解耦合試作評估結果之彙總4-76 問答集 Q1EMI對策和忍受性對策的共通性是否很高?1-21 Q2共模電流如何產生?2-10 Q3電源技術與EMC對策之間的共通性為何?3-16 Q4電磁波傳播的距離多遠?3-43 Q5本書作為系列叢書中之入門書,但為何使用大量公式?3-51 Q6請說明傳輸線路之駐波現象。3-54 Q7電源仍為平板化而將接地配線化來取代電源的配線 化是否妥當?4-40 Q8隔離4-50 Q9若在直流分配電路中插入電感器,則LSI在交換時, 其電源端子電壓不會受到影響而下降嗎?4-52 Q10LSI為何成為EMC問題的發生源?4-54 Q11在解耦合電路中使用電感器,會不會與電容器發生 共振,反而引起LSI操作或電磁干擾方面的問題?4-67 Q12在數位技術裡為何特別注重電流?4-79 專 欄 專欄1 EMC甘苦談 (第1講)4-82 專欄2 EMC甘苦談 (第2講)4-88 參考文獻參-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