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的用途理論:掌握消費者選擇,創新不必碰運氣 (Competing Against Luck)
克雷頓‧克里斯汀生(Clayton M. Christensen)、泰迪‧霍爾(Taddy Hall)、凱倫‧狄倫(Karen Dillon) 著、洪&
- 出版商: 天下雜誌
- 出版日期: 2017-08-03
- 定價: $450
- 售價: 8.5 折 $383
- 語言: 繁體中文
- 頁數: 336
- ISBN: 9863982636
- ISBN-13: 9789863982630
下單後立即進貨 (約5~7天)
買這商品的人也買了...
-
$450$405 -
$499$424 -
$550$435 -
$403遊戲數據分析的藝術
-
$580$493 -
$699$594 -
$480$432 -
$403游戲數據分析實戰
-
$400$316 -
$474$450 -
$580$493 -
$331敏捷軟件開發:用戶故事實戰 (User Stories Applied: For Agile Software Developm)
-
$450$383 -
$430$387 -
$720$562 -
$880$695 -
$650$553 -
$403Serverless 架構:從原理、設計到項目實戰
-
$454Prometheus技術秘笈
-
$680$537 -
$420$357 -
$1,000$780 -
$500$390 -
$480$379 -
$480$379
商品描述
☆《華爾街日報》、英國《金融時報》、《財星》、《富比士》、《公司雜誌》專文報導推薦
當代最有影響力的創新大師克里斯汀生最新著作
揭開破壞性創新未解決的關鍵:商機在哪裡?該如何創新?
顧客想要的不是你的產品或服務,而是解決他問題的方案
學會問對問題,改變思考視角,找出顧客真正購買的原因
31個給領導者的思考題,全方位審視創新關鍵
你的公司也這樣嗎?關心銷售狀況、哪些人會購買商品、對商品是否滿意,卻對顧客為何會選擇你產品的原因,而不是競爭對手的不太清楚。
為什麼不斷增加差異化新功能,銷售卻沒有同步成長?
錯誤的問題,永遠引導不到正確的方向。
一旦市場情勢改變,非常可能一夕瓦解過去成功的企業。
創新不只需要了解顧客的需求,更要了解:顧客選擇這個產品做什麼?也就是要了解顧客使用產品的用途,在什麼情境下使用,遠勝過拚命改善產品的功能、特色。
克里斯汀生是全球最受推崇的創新大師,他的破壞性創新理論是《經濟學人》評為有史以來最重要的六大管理著作之一,尤其當今無一產業不面臨被科技顛覆的威脅。
破壞性創新理論解析對競爭的回應,預測將被顛覆企業的行為,但並沒有指引企業該往何處創新或如何創新,才能顛覆市場的領導者或開創新市場,但「用途理論」可以做到這些。
經過20年的持續研究,克里斯汀生補上了破壞性創新理論最關鍵的缺口,提出「創新的用途理論」,轉換思考邏輯,以「用途」視角,找出顧客消費的「起因」,重新架構創新,並且深入解析什麼是用途?用途與需求有什麼不同?如何理解用途的社會面與情感面?
因此Netflix不是與亞馬遜競爭,而是跟你放鬆時做的每件事競爭(如打電玩)
Facebook和抽菸某些時刻是在同樣的用途上競爭
BMW不只與傳統高級車款競爭,也跟Uber競爭
當你轉換視角 從用途理論出發,機會、競爭對手,以及顧客最在乎的東西都會看起來截然不同。分成三個階段:
1.深入了解顧客尋求進步的困擾
2.然後創造出適當的方案與對應的體驗,讓顧客每次都能完成任務
3.根據顧客的需求,打造以用途為核心的組織
這本書的目的,就是讓你了解創新怎麼運作,知道創新成功的真正原因,創造並預測新的創新,當競爭的界線愈來愈模糊,以用途理論來思考企業的未來走向,最能有效幫助顧客達成任務的業者,就能取得競爭的優勢。
不論是新創企業還是成熟企業,不論你是要挑戰市場、開闢藍海、還是從顛覆中轉型,這本書都能讓顧客跟隨你、讓你掌握改變賽局的關鍵,是不可或缺的創新智慧!
目錄大綱
推薦序 創新方法的精實 杜書伍
推薦序 選擇無限的時代,理解用途無比重要 周欽華
推薦序 問對的問題,就能預測創新成效 周碩倫
推薦序 如何成功創新 陸學森
推薦序 戴上理性主義的思考帽 程世嘉
推薦序 從顧客的心價值出發 黃男州
推薦序 養成創新思考的習慣 湯明哲
各界推薦
導 讀 以使用者為本的創新智慧 李吉仁
自 序 給未來的台灣之光
前 言 創新不該碰運氣
第一部 用途理論
第1章 不能只有破壞性創新
第2章 重點不是產品,而是顧客想要的進步
第3章 商機總在意想不到的地方
第二部 用途理論的應用
第4章 發覺顧客要完成的任務
第5章 聽出顧客沒透露的心聲
第6章 打造完美的產品履歷
第三部 用途導向的組織
第7章 以用途為核心建構組織
第8章 解讀創新資料的謬誤
第9章 打造用途導向的企業文化
第10章 從企業應用到解決人生問題
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