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全世界都在缺貨?:跨越全球的供應鏈風暴,揭開穩定生活的幻象 How the World Ran Out of Everything

Peter S. Goodman 著 楊芩雯 譯

  • 出版商: 今周刊
  • 出版日期: 2025-08-28
  • 定價: $550
  • 售價: 8.5$468
  • 語言: 繁體中文
  • 頁數: 400
  • ISBN: 6267589536
  • ISBN-13: 9786267589533
  • 相關分類: 商業管理類
  • 尚未上市,歡迎預購

相關主題

商品描述

★《外交政策》雜誌、亞斯本研究所年度最佳書籍★
川普關稅戰如何引爆全球供應鏈重組?「美國製造」為何再次被喚起?
台積電赴美設廠又如何捲入地緣政治漩渦?
從港口癱瘓到勞工罷工,從效率神話到成本壓榨,
這是一部揭開物流幻象、直指全球化脆弱核心的第一手調查報導。


  穩定的供應鏈只是幻覺,全球化早已變質!
  當物流癱瘓、價格飆升、貨架空空如也,
  口罩、雞蛋、奶粉、晶片與醫療設備全面短缺,
  我們才驚覺,過去信以為真的經濟秩序正在瓦解。
  《紐約時報》得獎記者深入全球各個角落幕後,
  全面檢視這條被奉為效率奇蹟的供應鏈,其實建構在壟斷與剝削之上。

  在充滿不確定性的現代生活中,我們總以為還有一件事可控:只要動動手指在網路下單,商品就會如期抵達自家門口。但這幾年,我們連這點都無法再確定了:

  ★為什麼川普不惜大打關稅戰,也要讓製造業回流美國?
  ★為什麼地球上最富有的國家,會在COVID-19風暴中連最基本防護裝備都無法自給自足?
  ★為什麼全球最大企業花費數十億製造出的汽車,卻因為缺乏晶片而無法上路?

  當世紀大疫爆發、海上巨輪卡關、晶片斷鏈,超市貨架空無一物時,我們才赫然發現,原來自己生活在一個極度依賴他人、且幾乎毫無備案的世界。《為什麼全世界都在缺貨?》正是一部解構這場供應鏈災難的權威之作。屢獲獎項肯定的《紐約時報》資深全球經濟特派員彼得・古德曼,親身走訪中國工廠、美國中西部的貨車司機車隊,一路追蹤物品如何從製造產地、穿越海洋,最終抵達我們家門口。更挖掘出一個早已存在的事實:這套系統隨時可能失控崩潰,風險至今未除。在財務利益驅動、資訊透明度喪失與勞動條件惡化的多重壓力下,全球供應鏈始終搖搖欲墜。

  過去我們以為的全球化,是建立在脆弱且不公平的分工體系之上。從蘋果手機的組裝工廠到美國加州的杏仁園,從美國鐵路罷工潮到長賜輪卡在蘇伊士運河,每一個斷點都提醒我們,這不只是供應鏈危機,更是全球資本主義過度追求效率與壓榨勞動的報應。本書是一部精準犀利、資訊豐富的當代經濟紀實,帶你重新認識供應鏈的真實樣貌,並說明為什麼改革刻不容緩──不只是為了避免生活不便,更是為了守住整個世界的未來。

  供應鏈觸及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並與許多社會問題交匯,如醫療保健、財富分配、勞工權利、社會不平等、政治等。《為什麼全世界都在缺貨?》有無盡的視角,提供了大量細緻、真實且令人深思的第一手觀察與系統性分析。這不只是一本揭露危機的書,更是對未來發出預警的警世之作。

名人推薦

  吳 嘉 隆|資深政經評論家
  ※專文推薦

  巫師地理|地理與國際情勢粉專
  游 庭 皓|財經直播主
  ※盛讚推薦(依首字筆畫排序)

好評推薦

  「引人入勝……一本會徹底改變你看世界方式的書。」——馬克・萊博維奇(Mark Leibovich),《真實世界的紙牌屋》(This Town)與《謝謝你們的效忠》(Thank You For Your Servitude)作者

  「近年來揭露了全球供應鏈的脆弱性。紐約時報全球經濟特派員彼得・古德曼在新書中帶領讀者深入這套系統,分析其為何變得如此脆弱,並提出這個體系早該徹底改革的理由。」——《外交政策》雜誌(Foreign Policy)

  「本書翔實追蹤近年供應鏈中斷的原因,尤其聚焦於效率市場理論如何導致生產過度集中於少數地點。這是一部聰明又詳盡的作品,自2005年巴瑞・林恩(Barry Lynn)的《終點線》(The End of the Line)以來,這個主題終於再獲深入剖析。」——拉娜.福洛荷(Rana Foroohar),《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閱讀推薦」專欄作家

  「COVID-19 疫情揭露了供應鏈的脆弱性,而這本詳細的研究指出問題早有根源……這本書應該在下一場危機爆發前,交到每位政策制定者與經濟學家的手中。古德曼敢於提出尖銳問題,也充分揭示了:低價的背後,往往是高昂的代價。」——《柯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星級推薦

  「《為什麼全世界都在缺貨?》是一堂引人入勝的供應鏈速成課。就像麥可・路易斯(Michael Lewis)那樣,古德曼以清晰活潑的筆調,講述一段商業故事。他揭示美國企業如何為了提高帳面獲利,打造出一套犧牲庫存、壓低成本、擠壓卡車司機與鐵路工人的體系,最終導致在危機來臨時讓消費者陷入困境。讀完這本書,你會變得更聰明,也更憤怒。」——芭芭拉・德米克(Barbara Demick),《吃佛:從一座城市窺見西藏的劫難與求生》(Eat the Buddha)與《我們最幸福:北韓人民的真實生活》(Nothing to Envy)作者

  「一本豐富多彩、極易閱讀的著作,深刻呈現 COVID-19 疫情如何重創全球供應鏈。」——《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彼得.古德曼Peter S. Goodman


  《紐約時報》全球經濟特派員。他曾任《紐約時報》駐倫敦的歐洲經濟特派員,以及駐紐約的全國經濟特派員,期間主導報導全球金融海嘯,該系列報導入圍普立茲獎。

  在此之前,他曾作為《華盛頓郵報》記者報導網路泡沫和蕭條,並擔任《華盛頓郵報》駐中國的亞洲經濟線記者。他著有《達沃斯人》(Davos Man)和《過期:寬鬆貨幣的終結與美國經濟的復興》(Past Due: The End of Easy Money and the Renewal of the American Economy)。他於美國里德學院(Reed College)取得學士學位,並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取得越南史碩士學位。

譯者簡介

楊芩雯


  專職譯者,現居台南。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畢業,做過採訪和編輯工作。譯有《地獄廚神美食祕境》、《總統的人馬》、《古巴人的美好年代》、《苦土之囚》、《被推倒的偶像》。

目錄大綱

推薦序 /吳嘉隆
前言 「世界分崩離析」


第一部 供應鏈大斷裂
第1章 「去中國找人做」:世界工廠的起源
第2章 「人人都在爭奪同一國的供貨」:全球疫情揭露的愚行
第3章 「最可怕的浪費莫過於生產過剩」:及時生產的源頭
第4章 「精實塔利班」:及時生產
第5章 「大家什麼都想要」:史詩級的全球商業誤判
第6章 「全新的貨運裝卸方式」:鋼板箱讓地球縮小了
第7章 「船公司在打劫托運人」:海上卡特爾集團

第二部 跨越海洋
第8章 「被遺忘的土地」:農夫困在無船的海岸
第9章 「我應該聽說過他們」:碼頭上的新警長
第10章 「一切都失常了」:在煉獄中漂浮
第11章 「既瘋狂又危險」:碼頭上的生活
第12章 「早上何必起床?」:短途運輸的無盡悲歌
第13章 「拿公帑在荒地蓋鐵路」:投資人洗劫蒸汽火車頭的故事
第14章 「神聖的營業比率」:現代版鐵路掠奪
第15章 「車輪上的血汗工廠」:漫漫艱辛長路
第16章 「感謝你讓食品店架上有貨」:肉品業如何犧牲員工換取利潤
第17章 「我們沒有自由市場」:壟斷業者不正當利用新冠疫情

第三部 全球化回歸
第18章 「我們需要一點多元性」:到中國之外找工廠
第19章 「全球化幾乎已死」:讓工廠職缺回流
第20章 「好吧!墨西哥,救救我」:全球供應鏈為何背向海洋
第21章 「人們不想做那些工作」:機器人和股東報酬的未來

結論 「為你付出重大犧牲」:重擬不當的勞資協議
謝辭
注釋

最後瀏覽商品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