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凝視-收藏的理性與感性

陳慧如

  • 出版商: 九印文化
  • 出版日期: 2015-02-10
  • 定價: $420
  • 售價: 9.0$378
  • 語言: 繁體中文
  • 頁數: 200
  • ISBN: 9869004350
  • ISBN-13: 9789869004350
  • 相關分類: 投資理財 Investment其他
  • 下單後立即進貨 (約5~7天)

買這商品的人也買了...

商品描述

<內容介紹>

揭開此生最愛的古董收藏盒,橫跨千年的感動。
精選藏品中最美的四十餘件古董,一百多幅精美照片,
二十多年的收藏之旅,作者寫下凝視寶物的美麗體驗。
@@@@@@
她說「性癡則志凝,古董是先民的藝術結晶。它記載著先民在時空長流裏對天、對人和對地的生命義涵。」
 
器物之美,在於蘊藏了歷史的沉澱與當代的美感,在萬千物品中,作者挑選出以美感為前提的收藏之物,在時代的流光中,典藏著古典的美學,看似顛沛脆弱的她們,卻凝聚出靜默不語的深沉力量,守護著時代的日月移徙,化成流轉的華光給現代的我們。
作者以收藏家之眼,寫下她和寶物相遇的有趣故事,帶領我們與中國璀璨文明下誕生的器物相逢,以生動活潑的文筆讓我們認識漢宋元明清,無名工匠創造出的工藝之美,至今仍絕無僅有。以及中國文人對收藏的喜愛,進而留給世人窺見的時代之美。
每篇文章除了書寫出作者情感性的看見,也理性專業分析如何判斷寶物的真假,與時間的斷定,幫寶物說話。
當今社會,收藏已經是投資選項,這項投資活動涉及的風險相當高,收藏市場也比其他投資活動來得諱莫若深。當大家以似是而非的觀點來判斷古物的真假,作者在書中提出個人的收藏態度,「收藏是因為對古董那份美的感動。」「對收藏家而言是一種文化記憶,古玩的意義不只有表面的金錢數字,應該涵蓋了歷史和美學。」如此方不會迷失在如夢似幻,亦真亦假的收藏市場中。
正如作者所言,這本書寫下她二十多年來的收藏經驗,非關投資的面向,只以單純的心思,書寫對古董的愛好及緣份。也分享她對古董本身「尋它來歷,知其前身」的努力。如果讀者是藝術投資人,相信專注於收藏品項的知識學習,也是獲取利潤和追求樂趣的根本。這本書也分享作者追求知識的邏輯和方式。
收藏是懷古,收藏家的凝視是一種深度的看見,綜合感性與理性的看見。學習收藏家之眼,或許是浮光掠影滑動螢幕時,一種深層專注的生活時光。

<作者簡介>

陳慧如
 
自小家教甚嚴,父親把我當封建閨女養育,笑不露齒,舉止嫺靜;希望我的腳長得秀氣小巧,在家還要求穿著包鞋,一直到高中才知道,光著腳在地上行走,是一件無比愉快的大事。所以我的快樂很小品,讀書、發呆、胡思亂想是我全部的少年時光。
就讀高中時,為了更貼近紅樓夢裏的人物,常常翻牆進入尙未修復的板橋林家花園,一待就是幾個小時,幻想著賈寶玉和姐妹們在園裏穿梭的身影。假日園外有古董小市集,沒錢可擁有,但是會有許多老伯伯跟你談古論今,我的明版山海經就是一位江蘇老伯送的。
在美國的短暫求學階段,逛遍紐約周邊古董店和拍賣行;哪裡的博物館有中國文物,我必流連忘返;碰到老東西,有機會就拿在手中細看;聽聞哪邊有行家,想盡辦法登門求教。曾經長夜思考藏品真假,數夜無法成眠,也曾研讀各家發言無所適從,坐困愁城。但是我感謝生命中每一個善意和轉折,感謝真誠交流後,每一次正向的回饋,讓我一路跌跌撞撞卻樂此不疲。
父親是個浪漫的二少,卻代替大哥被抓,成了軍伕。從離開家門,回頭望著祖母在地平線上消失的那一刻起,戰爭就埋葬了他的浪漫,戰爭也帶著他來到台灣,再也回不了家。和父親的年齡差了四十多歲,他的家鄉我無從想像,傳統也無緣追溯。這些陰錯陽差、滄海變遷的苦澀,他留給了自己;在我身上留下來的,卻是那個在四合院裡長大,以為耕讀傳家是他一輩子的浪漫情懷。我在古典文學和古玩世界裏找到文化歸屬,找到中國讀書人優雅過生活的生命追求。
 
我感謝家人的支持,讓我能夠悠然地活在古玩的追尋中,在我沮喪和撞得滿頭大包的日子裏,給予我不斷的鼓勵和縱容。欣賞是單純的,反覆辯證學習的過程是艱苦的,謝謝家人跟我一起看到古玩收藏美好的那一面。

<名人推薦>

李宗焜(書法家、甲骨文研究專家)

收藏需要相當的財力跟眼力,慧如很幸運地同時具備這樣的條件,加上她困知勉行的努力,終於積漸有成。她從身體力行中,所培養的鑑賞能力和專業知識是非常驚人的;尤其對「美」的獨特詮釋和眼光,更與一般只當古董或投資牟利的態度大相逕庭。然而,最最重要的,是慧如從中得到樂趣,從研究瞭解中獲得快樂,而不僅僅只是得到一件器物而已,更大異於損益盈虧的計較。當這些文物變成朋友,變成家人,不論物我相得或相忘,它是莊周或蝴蝶就一點都不重要了。——李宗焜(書法家、甲骨文研究專家)
作者以極其動人的文筆,書寫她的收藏美學,讓人深深沉醉其中。——林志玲(國際知名演員、模特兒)
慧如喜愛古玩,熱愛歷史文化,更花費心力研究每個藏品。她現代又獨特的表達方式,讓深奧的古玩世界變得親近迷人。——溫筱鴻 (Taipei In Design節目製作人暨主持人)
 
 
林志玲(國際知名演員、模特兒)
溫筱鴻(Taipei In Design 節目製作人暨主持人)
美麗推薦

<試閱>

大明宣德年製銅爐
(它的莊重讓人心存淨化,仰之彌堅)
 
李伯伯是我家的恩人,據說他救了父親一命。我的名字和外號「尤勃連納」都是拜他之賜,他把我名字取得封建我沒有意見,重男輕女的父親應該也高明不到那裏去。但只因我這個女孩子到了四歲,頭上還是光光無毛,就取個光頭男星的外號來取笑,這就讓我反感有理。
李伯伯是個高度遠視眼,鏡片下放大的眼睛修飾了過於嚴肅的臉孔,每當他逼迫我背英文單字時,我只能望著他卡通般的大眼睛,才能勉強克服被壓迫感,對有聽力音準障礙和無法捲舌的我而言,學習另一國語言簡直就是酷刑。更何況他要把精通的六國語言,全部教授給我。戰國時期的六國語言差異不大,二十世紀的六國語言可就南轅北轍,這簡直就是登天的酷刑。
七歲時隨著父親工作變動移居北上,六國語言的學習也就不了了之。但每年父親還是會將我送到李伯伯那接受幾個星期的管訓,距離產生美感,而且留美的李媽媽是個做甜點高手,李伯伯其實也善於說故事,每天一則《西遊記》、《儒林外史》或者一首唐詩宋詞的吟唱,倒也令每年的夏令營管訓時間少了些苦楚。
他常常叨唸我,要把歷史讀通,史識要參酌時空的變遷,讀書人要在讀史中時時思考和反省自己。他建議我學商,他認為中國自古貶低商人是大錯,一個國家富強要靠商人。他認為資本主義雖不完美,卻是大趨勢。這是由外國人訂定的遊戲規則,所以我們更要加強學習,就算學商自肥,對經濟循環也是有貢獻的,更何況每個人都有追求更美好生活的權利。
李伯伯曾為官宦子弟,少不了喜歡收藏,印象最深的是為數極多的銅器,滿滿一櫃子的銅器,他常常一邊論史一邊擦拭銅器,一邊訴說著蘇州故鄉的深宅大院。收藏對他的意義是重溫過去的時光,一則則輕拂塵拭的紀錄片,也是千里夢迴的鄉愁。
升高中那年,李伯伯送我一只宣德爐,他告訴我明朝是中國近代的轉捩點,中國本來有機會成為世界最輝煌的國家,明初的農業、手工業、商業、文藝無一不是翹首,但卻在第一波全球化時落伍了。
高二那年李伯伯過世,這樣一位博學憂國的文人,經歷過國仇家恨顛沛流離,在歷史中卻只是一個模糊的身影。
這只宣德爐,敦厚樸實。三乳足朝天耳,糯米式的銅質,爐側有明顯古法修補痕跡,底款為「大明宣德年製」六字款。在李伯伯長期擦拭下銅器顯得油亮,爐中環摺處,淡綠的銅鏽深植。君子不重則不威,因為它的莊重讓人心存淨化,仰之彌堅。
每當我把玩這只銅爐時,總是想起李伯伯燈下閲讀的身影,和他和言悅色的話語:「尤伯連納,我們來唸唸顧炎武的〈秋山〉」。膝下無子的他一直視我如子,他說尤伯連納這四個中國字充滿陽光般地詩意。像個堅持理想、正直、善良、外柔內剛的女子。 
<後記>
此爐款識「大明宣德年製」,非常近似台北故宮器物處研究員張光遠教授在〈故宮文物月刊〉民國七十四年11月發表之〈大明宣德爐〉,及民國七十九年4月第八卷第一期發表之〈鎏金精雕大明宣德爐〉二文中之推論,「宣爐」之標準銘識。
 
 
嘉慶銅爐
(一對發著天使光芒的老夫妻,招待我喝著熱茶吃著點心)
 
紐約州的garden city名符其實是個城市花園,豪宅別墅區最具繁花似錦的特色。我每天從住處到學校要走二十分鐘路程,豪宅區是必經之路,這讓我上下學時間每次都是美好旅途。區內房屋呈棋盤式羅列,所以每天都可以規劃不同路缐,欣賞風格各異的房屋,有童話式的石造英國屋,有木造的北歐建築,還有美式的渡假型豪宅,他們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歷史,都是百年以上的老建築。
到美國一個月後我己經是熟門熟路,一早急著出門,趕去看我取名挪威森林的小屋花開,那些房屋大都沒有圍牆,可以放慢腳步慢慢欣賞,眼力所及美景無限。房東老太太站在門口叮嚀了一大串英文,約莫是說下午有大風雪,要穿多一點,早一點回家。我看了看外面陽光燦爛,心裡想:這樣會下雪?嘴裡回答太棒了,這將是我來美國第一次看到下雪。多帶一件外套說聲謝謝就跑了。
三月底的紐約一上午的好天氣,到了下午太陽不見了,氣溫陡降,眨個眼就下起雪來,我興奮地急著想下課,想著放學沿路玩雪回家。
出了校門我呆了兩秒,怎麼四面八方的路都長一個樣子,尋著豪宅區往前走,竟發現各具特色的屋子,才短短兩個小時就全部被雪覆蓋著,也都長著一個樣子,走了三十分鐘走不出豪宅區。腳凍的發痛,這雙布鞋怎麼一點保暖功能都沒有,四周怎麼一個人都沒有,視野只剩一公尺,我開始知道害怕,原來害怕的時候身體更會發冷,我覺得無法呼吸,於是鼓起勇氣敲了一家的大門,一位老太太出來開門,我拿出地址向她問路,她看了看我,堅持要我進屋子。
屋內非常溫暖,鋪著非常厚的白地毯,一對發著天使光芒的老夫妻,招待我喝著熱茶吃著點心,他們說,我穿著太單薄,一定要把腳給弄暖,不要大意,否則會失去腳指頭。半小時後他們叫了一輛車把我送回家。
這對老夫妻成為我在美國唸書的忘年之交。老先生是個退休大學教授,沒事喜歡逛古董店,這項嗜好和我一拍即和,他帶我去過幾次Long Island舉辦的古董拍賣會,這個銅爐就是當時用他的名義拍得。老先生對日本文化很有興趣,藏品大都是日本文物。當時他以為銅爐是日本製品,拍品目錄也說明為日本十九世紀銅香爐,經過我的解釋才知道是中國文物。
銅爐器型為四方形,黑色漆,明顯是日本人的美學品味。其實日式即唐風,明清的仿古器物,往往讓人誤以為仿效自日本,這真是一個很大的錯覺。造成這個錯覺的原因是元朝,元朝斷絕了許多中國的深刻傳統。就以蘭陵王為例子,舞樂在中國明清時期已失傳多年,卻在唐朝由日本的遣唐使帶回東瀛,成為重要慶典必然演奏的「雅樂」,要不是電視劇《蘭陵王》的賣座,當我們看到日本舞樂《蘭陵王入陣曲》時,我們可能都不知道入陣曲及舞樂面具,完完全全源自中國。
銅爐的外表工藝為髹漆,商代晚期墓地中即已出土髹漆銅器。此種在青銅器表面髹漆的工藝,與外鍍金屬的功能類似,一方面使器表更加美觀,另一方面也能防止金屬銹蝕。髹漆銅器不能受熱,不可能是薰香爐。從兩旁的獸首判斷,應該為祭祀用禮器。
 
銅爐為中國文物的最佳證據是器底的款式,「大清嘉慶年製」篆書款。採用非鑄非鑿的蟠印工藝,製作繁雜,為用極扁極細的銅帶盤繞、拼接而焊接成字體,後世除官方外很少採用,此種蟠印常見於唐朝官方印文。
我笑著問老夫妻,你們八成認為我是日本人所以才救我,又剛好我說著日本人才有的一口爛英文。老先生哈哈大笑起來,他説他白白高興了很久,以為自己救了個日本女娃娃。我瞪起眼來:「看一看我的眼睛,不小耶,我才不是日本人。」
 
流浪者之歌——象爐
(無數次的機緣巧合,多少人的珍視,才能完好如初的傳遞在我手中)
 
波斯是個文明古國,我經常在拍賣會看到他們精緻的銅器、玻璃和瓷器,雖然和中國鑄造工藝不同,某些器型和文飾卻相似。這些文物價格三十年如一日,沒見他們漲過,雖然纖巧精彩,卻激不起我文化上的共嗚,只偶爾拿著審視,思考波斯和中國之間的聯結和影響。波斯子民今何在?為何不重視你們的先人遺產?
古波斯區域,現今國家眾多,自古是歐、亞、非眾多勢力爭奪之地,戰爭頻繁,分裂、獨立,獨立、分裂……搞得人們都不知道自己是誰?是屬於何種文化薪傳?民間少有收藏古董的風氣,散落四面八方的文物乏人問津。人民或許也因戰爭,沒有能力收藏自己的文化遺產,當然更談不上系統性的研究和分析,所有波斯精品都在別人國家的博物館,大英博物館,大都會博物館,羅浮宮……
西元二○○○年,參團德國巴伐利亞旅遊。最後一天的行程在羅勝堡,我一眼瞥見街角有家古董店,導遊一宣布自由行動,我立馬往店裏走。
讓人訝異的是店主很年輕,還是個研究波斯文化的學生,我看了很久拿起幾件銅器把玩。他說話了:「這裏沒有中國的東西,對不了解這些古董的人,他們是非賣品。」我呆了三秒鐘,確認我沒誤解他的意思。我其實很欣賞他的態度,也了解他對這些古董的情感。我說這只銅爐是中國的東西,所以我想買回家。店主馬上說明這只銅爐絕對是波斯的古物,第一,大象是波斯的戰士,中國沒有大象,中國人喜歡獅子(富狗)。第二,中國的銅器不是這種顏色。
中國有沒有大象?答案有!中國的土地上曾經有大象。殷墟出土一片畫著大象長長的鼻子的甲骨文,商朝青銅器上也常見大象的圖騰,《帝舜孝傳》記載舜在歷山,大象為其耕田。河南簡稱「豫」,豫這個象形文字是一隻手牽著一頭大象,中國河南省近年也陸續出土許多大象的遺骸。波斯銅器工藝擅長繁瑣缐條的捶碟,這大象線條簡潔生動,器型是中國失臘法一體鑄造。銅色為酪梨色,在中國又稱「金錢紙色」。
店主人被我說得啞口無言,解釋這些古董都是他親自去土耳其、伊朗帶回來,也都做過一些研究。我說這不奇怪,中國從唐朝開始就和波斯有著密切的往來和文化交流。《魏書》記載著波斯使臣來中國有數十次之多,曾以馴象為國禮。就像櫃上另一只波斯水壺,年代雖然不是太久,但和唐朝器型雷同,底部敲碟的菊花瓣形式也充滿中國風味,伊朗、土耳其存有中國文物不足為奇。
象爐和波斯壺算是一次知識辯論的戰利品,等我回國拭擦多時後,露出象爐的底部銘文「世古之寶」,其筆劃頂面微有刻傷削損,銘底剷剔凹凸未平,接近筆劃處剷底較深,留空處較淺,這都明顯不是清朝所慣用「字模」所印出,而是逐一浮雕蠟模而成。這更證實我的推論,應該是明末私家爐。
當天同團有一對老夫妻,也隨後在店裏買了支波斯古壺,我一直很好奇他們用什麼理由,說服老闆割愛,讓老闆相信他們會善待他的收藏品。不過也因為這位年紀輕輕的店老板對待古物的態度,讓我更愛惜這些流浪了百年時空的藝術品,無數次的機緣巧合,多少人的珍視,才能完好如初的傳遞在我手中。
<後記>
「豫」為形聲。從象,予聲。本義大象,《說文》豫,象之大者。非常抱歉,筆者當時的知識是錯誤的,特此更正。
 
螺鈿夜光杯
(真美,黑夜和星光的和諧並存)
 
拍自法國,小小一對銀胎螺鈿漆器。寄到我手中經過了大半個地球和三整月,中間我不斷和拍賣行聯繫,為何這麼慢?一般頂多三星期就到了,國營法國郵政拿著周遊列國嗎?哎呀!法國人。
正當審視它們的狀況,老公大人在旁悻悻然:「這對杯很平常啊!工藝品店很多,那些花里胡俏的傢俱上也很常見這樣嵌著貝殼的,而且妳看它都快散掉了」。我看了他一眼,想起多年前抱著淺絳彩茶葉罐回來,他也劈頭一句話:「你怎麼抱了個骨灰罈啊!」
並非所有古董都值得收藏,古董的價值也因人而異,所以對於每件藏品,收藏者一定要有自我的評定標準,也一定要知它甚詳,知道它珍貴之所以然,否則藏品對收藏者是沒有意義的。
許多外國藏家都只收單一範圍的古玩,帶著研究學問和審識美學的精神,再慢慢由點至面擴充收藏品。我算是錯誤示範,收藏的品項太廣。注意螺鈿漆器是因為喜歡黑釉瓷,曾在日本東京博物館看過一些精品,覺得真美,黑夜和星光的和諧並存。
美的存在與否第一要件是和諧,色彩上的協調,質感上和空間立面的協調,古董的和諧還要加上歷史背景。將貝殼鑲嵌於漆器上在唐代己經很盛行,所鑲嵌的貝類較厚、較白,稱為「厚硬螺鈿器」,當時也傳入日本和朝鮮,成為日本蒔繪的先軀,如今的韓國也常運用此工藝作為女性的飾品。
工藝更加精細的軟薄螺鈿漆器,創於北宋,匠人使用鮑貝將其剝離、裁切成纖薄的點、線、片,一點一點分色地嵌貼於漆器底上,有些也嵌入金絲和銀屑,再經髹漆,作品五光十色,燦若虹霞,古人描述此作法為「分截殻色,隨彩而施綴」。晚清此種纖巧的薄螺鈿技巧失傳,七十年代才開始恢復,但還是有失落的環節,亦稱之「點螺工藝」。
存世點螺藏品非常稀少,因為不好保存,極受清朝康熙皇帝的喜愛,現今藏品多為此期所製。今年佳士得巴黎拍了件絶版精品,瓷胎黑漆螺鈿天球瓶,價格沒想像的高,可見懂得這種工藝的伯樂並不多。內行人看門道,外行人看熱鬧,識別古代點螺工藝最大的亮點,就是幻彩般的虹色螺鈿。對不懂古玩的人而言,就似把上等翡翠視為玻璃。但更可怕的是一知半解,把玻璃視為翡翠。此項工藝和鑲嵌貝類於木器上的工藝有極大的不同,差之毫釐,失之千里,兩者豈可類比。
 
藏品為銀胎髹漆點螺製品,拍賣行標識為清康熙時期,我認為以其器型和圖案判斷,似為明朝製品。髹漆使用瓦灰古法,銀胎非常纖薄,鑲嵌金銀薄片和薄軟螺貝。螺鈿的色彩炫爛,紅的瑩紅,綠的鮮綠,紫色和藍色泛著星芒,我無法以筆墨說出它的美貌。這對杯我願意捐贈大陸研究點螺的博物館,希望能接續這項失去的傳統工藝。
 
線上拍賣
(如果有幸看到這只如意耳柿釉瓶,也會憶起同一時空裡和1027號線上曾經共有的交會)
 
法國巴黎即將舉行一個重要的拍賣會,繼二○○七年後,Robert de Strycker夫婦的藏品又將公諸於市。
Robert de Strycker生於十九世紀末,任教於比利時魯汶大學,冶金專家,畢生和其夫人痴愛中國文化,藏品大都收購於一九四〇及一九五〇年代,擁有一間私人博物館,他於一九六八年辭世,二○○七年女兒將其部分藏品釋出。雖非件件精品,但珍藏之漆器令人眼睛一亮,尤其多件明朝永樂年間漆器,皆為人間孤品,精美異常,拍賣結果正如預期,多筆高價賣出。
Strycker為冶金專家,那他對青銅器的工藝和紋飾想必驚為天人吧;對瓷器釉料中的金屬成份,也應該充滿了疑問,漆器中異類物質的黏著,必也讓他對中國科技五體投地。可惜他只公開過漆器和少數景泰藍帶鈎小件,還沒眼福見過他的銅器收藏。
這次拍賣以瓷器為主,共三百多件古玩,雖然他的收藏值得件件把玩研究,是一次很好的實物學習,但我實在抽不出時間去巴黎,所以決定電腦線上競標。我花了二星期過濾了一些無法確認斷代,不具美學和較常見的品項,有七項瓷器列入購買名單。先預估了每樣瓷器的得標價,礙於預算我又捨棄了四項,最終三項我亦預設了最高標售價。
台灣晚間十一點開拍,我早早坐在電腦前準備就緒。前一天也試設了多種情境,萬一競標激烈,我就集中火力搶標最愛。萬一連最愛都沒著落,就買後面的拍賣項目,最後幾個項目剛好也是心中第三、第四順位標的。
我的最愛是一只宋朝四繫花壺,黑釉醬斑,亮黑地上大塊紫金醬色斑,器型穠纖合度,標準宋朝美學。我是勢在必得。開始開拍,我注意到一位強而有力的線上競爭對手1027號。眼光精準,財力雄厚,多次和他英雄所見略同,同樣的標的,幾次彼此叫價,令人洩氣的是不論我們怎麼追高,還是輸給現場競價者。我的最愛四繫花壺,自忖標價必超過預算,提早放棄,只剩下1027和現場買家,電腦上價格不斷上昇,1027緊追不捨,我私心默喊1027加油!這宋瓷值得!周遭一片寂靜,只有1027和現場輪番叫價和往上跳躍的數字。拍賣官喊出fair warning ,哈哈!1027要得標了。寂靜一秒後,現場又有人舉牌,拍賣官再次確認叫價後,一個誇張的手勢指向右側,lt is yours, sir. 最終又是現場競得!
我有點生氣的坐在電腦前,很沒風度的碎碎唸起來,這些人真的知道這瓷器美在哪裡嗎?真過份,和我一個女孩子家搶鍋碗瓢盆,連一個向來冷門的康熙烏金盤都搶,我真應該在現場,惡狠狠瞄他們一眼。
連喝三口茶,讓修養不足的自己冷靜下來。下一個標的,我快手猛按滑鼠,難不成連第四順位都標不到,其間1027只出現過一次叫價,不太符合他的叫價方式。時間似乎停格後,我竟順利贏得,有點恍惚的笑意在我臉上,莫非現場競拍者失神了,還是1027有意讓步?
如意耳柿釉瓶,有著乾隆瓷難得的高雅氣質,我和1027似乎同時按價,我停頓了二秒,君子有成人之美,我放下了在滑鼠上的手,一陣混亂後,拍賣官又為現場競拍者倒數。1027快按!再不按我要按了!就在我按下的那一秒電腦出現了1027的最後叫價。電腦閃出我是否繼續出價的問句,我決定讓步。1027是個有品味的競爭者,未來如果有幸再看到這只如意耳柿釉瓶,我會想起二○一一年十二月份的這場巴黎拍賣會,也會憶起同一時空裡和1027號線上曾經共有的交會。